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修渝  肖强 《经济师》2005,(11):108-109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应对高校收费改革的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然而学生还贷率低而造成的高风险让银行面临退出的困境,由此国家助学贷款出现较大的供给缺口。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当前学生还贷率低的经济学原因,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建立信号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为突破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困境,文章对助学贷款进行机制设计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凯  杨文选 《经济师》2006,(9):62-63,96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实施,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助学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该项工作陷入了贷还两难的窘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设计合理的还贷激励机制,构建风险分担体系,加大高校的工作投入,使助学贷款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颖 《发展研究》2006,(8):14-16
1999年,我国开始由金融部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该政策作为大学贫困生资助项目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尽人意。2003年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究其原因是银行在经营这一项业务时面临着社会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银行、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4.
周雪莲 《经济师》2004,(12):25-26
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因欠贷率高导致供给严重不足 ,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因此深入分析其欠贷率高的原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教育投资的外部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这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然后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欠贷率高是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这一制度存在的缺陷诱发了学生的道德风险 ,在此基础上建议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以保证此项贷款的健康发展 ,并由政策性银行替代商业银行来承办这项公益性的信用贷款。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从1999年产生到现在,帮助了很多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是由于现阶段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大学生毕业后时常发生违约欠款现象。美国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发达,我们应该借鉴其相关经验,逐步完善和建立适合我们国情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由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贫困的大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助学贷款是他们进行教育消费的保证。但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短缺,我国助学贷款的顺利发放还需要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扩张,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一路攀升。但最近,由于部分高 校助学贷款的还贷违约率超过20%,相关商业银行相应对违约高校亮出了借贷红牌。一边是高校助学贷款申请数量的直线上升,另一边却是银行对贷款发放的日益谨慎,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到一种学生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境地中。国家助学贷款“两难”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8.
桂丽 《经济师》2005,(12):82-8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出台以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改善,但对于借款学生的个人信用问题,却一直没有找到具有足够约束力的办法,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文章认为只有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资信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加强信用立法,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借款学生的拖欠行为,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为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我国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偿还能力较低、偿还意愿较差,贷款制度设计欠缺,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原因,发生学生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贷款违约率较高,加大了政府、高校和银行管理成本,制约着助学贷款的持续良性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贷款制度设计、健全高校资助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自华 《经济师》2005,(6):107-108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造福社会和贫困学子的公益事业,其意义的重大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旧的助学贷款政策对贷款供求方激励不对等、缺乏有序运行的相应制度保障,导致经办银行面临严重的违约风险,助学贷款业务一度陷入困境。2 0 0 4年新出台的助学贷款政策从现实矛盾出发,力图通过增加学生的违约成本、降低银行风险、提升学校在助学贷款中的责任等途径,来解决助学贷款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工商银行在已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个人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的基础上,9月份又将陆续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旅游贷款、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等六类消费信贷新品种,从而形成了十大消费信贷品种体系。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为国内同业中首家推出。工行新推十种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12.
一、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助学贷款的主要形式为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信用贷款的形式,并由国家财政为学生承担一半的贷款利息。只要是在校的学生,提出申请,并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就可以得到贷款。贷款的最高金额为6000元,贷款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在学习期间进行还款或是在毕业后的一到四年内还本付息。采取这样的贷款方式,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大的风险:1.违约风险。也称为信用风险,指的是借款人未能履行还本付息义务造成的风险。由于助学贷款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承担了比一般商业贷款更大的违约风险。这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校助学贷款为依托,就贵州省助学贷款现状,分析目前高校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结合作者在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中的经验并加以总结,给出应对目前高校助学贷款的五点经验:1.加强完善并及时更新对学生信息库管理。2.建立并完善贷款学生的诚信信息系统。3.建立健全政府督导,加强完善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制度。4.各个高校也应加强组织管理,设立专业的学生贷款管理机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5.积极探索助学贷款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地走进了高校。文章对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主体即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来改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秀红 《经济师》2007,(11):122-123
文章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困境,指出助学贷款应该是多渠道的,并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助学贷款还款违约问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学生的诚信问题外,主要是相关工作不到位。出路在于发挥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助学贷款的机制,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与制约,共筑和谐的助学贷款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引起广泛强烈关注,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具有重大启示:国家助学贷款应该由政策性银行发放,高等学校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彪  田卫民 《时代经贸》2007,(2Z):77-78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断扩大,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短期借贷等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我国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本文在总结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媛 《经济师》2011,(7):34-35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帮助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圆了学生梦,减了家长忧,但在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虽然目前财政和高校对中标的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贷款利息和15%的风险补偿金,基本规避了银行因学生信用而产生的外部风险,但是由于单笔贷款金额较小而操作成本与大额贷款基本相同,进而限制了贷款的按约发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建对银行具体经办人员的结构性外部激励制度以提高其积极性,达到完善贷款制度、实现按约发放的目的。一、目前的政策与政策绩效1、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规定200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为我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规范性文件。该通知规定,对高校实行借款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