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开展中高职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以湖南为例,着眼于解决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度不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资源不共享、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重在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合作育人的基本模式,试图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集团化"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概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将"企业集团"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潘懋元先生在其《高等教育思想》一书中对"职教集团"是这样界定的:"职教集团是一个由若干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做好中高职会计教育一体化的重点。现今在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会计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设置重复,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中高职教育中衔接不上,导致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三方对接,实现职教集团化,来共同设置统一的课程体系,以分层教学,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多方沟通与交流,资源共享等方法来做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对企业、海南省会计专业中高职学生和中高职专业的会计教师进行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海南省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路和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要确定各自的办学方向,在各自的层次上建立自己的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应该从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到评价体系全面展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学生,从而促进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课程体系的衔接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注重在政府主导下面向市场办学,更能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集团的形式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更充分地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文章将主要针对城乡职教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途径——集团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的重要实践形式。尽管目前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办学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影响集团化办学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让成员单位真正实现互动共赢,并确保可持续发展,则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和共同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针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分析了职教集团的功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专业群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并阐述了其内涵和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8.
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要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对分段式课程的衔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注重在政府主导下面向市场办学,更能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集团的形式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更充分地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文章将主要针对城乡职教一体化均衡发展的途径———集团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3,(15):249-250
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既是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关键领域,也是中国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而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被列为各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迅速增长,类型丰富多样。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应该是"需求驱动型"。  相似文献   

11.
Noel D. Uri 《Socio》1984,18(4):281-291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impact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had on output via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eriod 1947–1970.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ach one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eventually leads to a 0.31% increase in output.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作为一个民族,她的存在有一千来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德国至今只有100余年的历史(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长达40多年的分裂),所以她是一个迟到的民族国家.在德国文化史上,最初一批伟人是: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年),数学家兼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比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德意志民族文化史、教育科学史不知要短多少年.当庄子写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格言大训的时候,德意志民族还没有形成;当李白写下"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时,德意志民族才刚是个满月的婴儿.  相似文献   

13.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市场定位,突出高职特色,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和普通专科教育的"克隆"。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方面论述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用显著.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迅速增长,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与投入方式的不足之处凸显,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发展,本文建议从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改革拨款机制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高玉春 《企业技术开发》2012,(28):113-114,117
文章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概况,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main features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builds on a simple model of firm specific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case of learning by doing. A main result is a posi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financed schooling on creating learning by doing jobs. This finding relies on simple strategic arguments and does not depend on long term labor contracts or any cross productivity effects between lea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irm.  相似文献   

17.
综合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熏陶、教育内容和手段的规范制约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院图书馆建设如何适应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领域中"高职教育"这一层面的出现,将会引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变革.随着我院高职生源的不断增加,作为成人院校的图书馆,必须面对这一现实,积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实践,在创新中加强管理,在改革实践中使图书馆建设与"高职教育"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MOOC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了MOOC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剖析了MOOC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适应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MOOC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逻辑起点,是高职从业者从事高职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力的内涵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能力为目标设计和实施课程,首先课程内容要从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选取,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动能,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实际岗位的项目为载体,在学生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所要求的.因此,只有坚持高职课程目标的能力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才有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