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在世界上153钟非金属矿物中,以村名命名的只有高岭土一种,而高岭村就在景德镇。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到明代已经是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历史上价比黄金,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本文就景德镇优秀的陶瓷历史文化的现状到传承进行分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何保护与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使命,本文特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和特色。作为蒙古族文化瑰宝中的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尤显必要及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探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活态传承策略,有利于维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交流交往交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义华 《中国市场》2013,(36):37-38
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兼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于一身,融文学性与音乐性于一体。这种特性使得吴歌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与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赋予了人们更多认识鉴赏、保护传承吴歌的维度,如文化遗产、民俗文学、地域音乐、吴文化学与译介学等。这些维度的切入,尤其是跨文化译介视角的切入,既有利于实现吴歌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文明的珍贵宝藏,其不仅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形式以及文化意志,还蕴藏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密码。乡村旅游重在使人们体验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紧要,但是在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在其自身含有的局限性愈发增强的同时,还受到了内外各种因素的约束,受到抨击与侵蚀已经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能够在有效保证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以及做好其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以及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展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红  李荣薇  尚宁宁  赵辉 《中国市场》2015,(11):193-194
河北省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不仅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文主要讲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以沧州武术为例,给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的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围绕大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人的保护利用,论述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  相似文献   

12.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关注、被挖掘,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将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形成“非遗+旅游”的新业态。非物质化遗产俨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味良方。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5,(5):125-126
商洛花鼓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创新性、教育性、地域性、艺术性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短视频融合意义、运用短视频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显著效果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提出构建从短视频制作到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运用跨业态整合方式进行非遗传播、保持市场与原生态始终处于平衡发展状态、正确整合短视频营销资源等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市场有了明显的复苏迹象。市场文化的复古潮流再次来袭,越来越多的大戏曲圈也逐渐形成,许许多多的观众回到剧场,戏曲的票房越来越高,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经典之一的川剧及川剧变脸也在传统文化的审美经验中,占据着市场不可估量的一部分。本文研究川剧,分析其泛滥化的原因背后,找到更多利于川剧及川剧变脸发展的方向,重建其市场化的美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7.
《商务旅行》2012,(1):20-21
文化遗产是我们连接历史记忆和人类智慧结晶的窗口。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凝聚着先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文明发展印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根基,脱离文化内涵的旅游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风土人情使得云南成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市之一,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设计,在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中传统文化正在发生变异,如民族文化同化、庸俗化甚至倒退,因此如何在发展中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了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肖璐  聂坚 《商》2013,(16):352-352
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非遗”一词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民族的根基,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想要实施文化振兴,保护非遗文化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本文就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作为切入点,简单谈一谈其在实施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