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徐浩萍  罗炜 《经济研究》2007,42(2):124-136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高管投行背景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投行背景的高管更偏好金融投资;高管具有投行背景的公司的金融投资收益率相对更高,表明投行背景具有价值优势;政策投资机会会抑制金融投资偏好,当公司所在行业受惠于产业政策支持时,上述正相关关系显著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从高管专业背景的角度拓展了公司金融化的解释,丰富了相关文献,也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产业政策影响公司行为的证据,对认识公司金融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投资银行的竞争力日益重要。文章选择中信证券和高盛集团作为代表性投行,对中美投行竞争力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投行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不通过商业银行这一中介机构,直接循环于资金的供需两端.该现象给商业银行以存贷业务为主要业务的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积极转型.近年来投资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投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转型的突破口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着眼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在肯定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的基础上,开展投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现象的有力武器.最后结合金融脱媒的影响,给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供可靠建议以及未来投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映东  刘明磊  葛兆强 《经济师》2012,7(2):39-40,42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市场对投资银行业务需求旺盛,投行的成长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在投行的成长过程中,投资银行家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理论内涵论述了投行与投行成长、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成长的逻辑关系。利用数学模型论述了投资银行成长的原因和决定因素,并提出作为投行家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投资银行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投行家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兴起,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媒介地位在逐步削弱和丧失,金融脱媒出现端倪,促使依靠利息收入的传统商业银行不断通过组织创新、业务创新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开拓市场并获取收益。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因素着手,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意义及难点,并着重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逐渐放宽对投资银行参与直接投资业务的限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进入直接股权投资市场,这将为我国投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投行的经营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本文具体介绍了投资银行开展直投业务的历史概况,直投业务开展之后对各方的影响,投行直接投资较之PE的优势和风险等等,最后对投资银行未来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导刊》2015,(4):8
3月17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发表联合声明,决定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这是继几天前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后在欧洲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至此,G7集团已有4个加入亚投行,重创了美国试图阻止盟友加入该行的努力。亚投行是中国创建新型金融和经济机构  相似文献   

9.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政策的确立以及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空间。为适应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巩固和发展商业银行改革成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对称信息理论对"IPO折价之谜"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求IPO定价与分配的有效机制以提高市场效率,是财务和金融学者探究"IPO折价之谜"的重大意义所在.本文立足于不对称信息理论,将IPO折价的起因分别归类于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以及优质公司的信号传递,并对相关理论进行述评,指出行为金融学的引入以及有关代理冲突与IPO新股分配机制的研究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中国的IPO折价研究需要西方成熟理论和经验的引导,但同时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如何构建有效的金融契约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升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最近兴起的金融契约理论突破传统的现金流思路.从控制权视角考察企业内部控制权配置机制及时各利益主体行动策略的影响.论文从控制权视角出发,系统回顾了金融契约理论的相关成果,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局限.本文研究将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等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牧原 《当代经济》2016,(23):22-23
亚投行的建立对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亚洲金融状况和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都有重大的意义,而决策机制的设置,也决定了亚投行能否实现其宗旨、能否合理保护其股东权益和投资东道国的利益.本文以决策机制为视角,通过决策机构、投票权和议事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就亚投行的组织法构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1970年代以来,IPO抑价现象成为西方金融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尽管这方面的文献众多、观点纷呈,但主要切入点是非对称信息、新股发行的相关制度和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西方金融学界在IPO抑价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流派的解说观点进行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以及针对中国IPO抑价畸高现象进行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今年3月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化进程的核准制的正式实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其对证券市场的巨大影响已经从证券的一、二级市场参与各方显现出来,同时对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也得到充分显示,券商经历了黑色的8月,首次公开发行方面,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大大缩小,新股发行不败的神话即将打破,虚假上市使得券商面临处罚,二次融资方面,大比例的余额包销使券商的承销风险凸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核准对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本文从投行风险、内控机制、作业方式、投行业务人员结构等几方面阐述核准制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廖海青  周扶 《经济》2007,(11):22-25
对于中国迅速繁荣壮大的A股IPO市场,国际投行从未停止过垂涎的念头.不过,按照中国的有关规定,只有本土证券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拥有承销A股IPO的业务资格.  相似文献   

18.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并蔓延,先是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接着以金融创新著称的美国五大投行退出历史舞台,次贷危机已是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从传统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到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次贷危机将金融创新与衍生的脆弱性暴露无疑,金融监管缺失自然是责无旁贷.因此剖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思考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带来的借鉴和警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作为支持,而我国的IPO制度恰好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IPO视角下出于政府信誉、股东权益、债权人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对即将上市融资企业的财务规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将从IPO的角度出发,对于即将上市融资企业涉及日常财务规范性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6,(10):112-125
本文以公司创新能力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3—2012年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IPO时点的创新能力对公司上市之后市场表现的影响,进而印证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较好的IPO市场表现是受内在创新能力所驱动。研究发现:(1)首先,在IPO之前风险投资会帮助公司提高创新能力;(2)同样接受了风险投资,在IPO之前拥有专利的公司相对于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IPO的抑价率更低,长期回报率更高;(3)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相比,在市场表现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创新能力对风险投资支持的IPO公司的市场表现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创新能力的建立才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获得更好的IPO市场表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