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正绪  游宇 《开放时代》2012,(6):98-115
西方政治学界对当代民主化的比较研究,多年来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路径:“转型学”与“结构主义”研究.政治文化的变迁或者公民价值观念在民主化和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是结构主义研究的一个前沿.这一视角认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会促使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公民形成一组亲民主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增长,一国公民这种较强的要求民主政治和支持民主运作的价值观或政治文化会带来一国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或者提高一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质量.本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前提,探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或价值观念中几个重要维度在本世纪初叶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政治影响.我们将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大陆的公民在文献中确定的“自我表达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政治意义,并和其他几个东亚社会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李明辉是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的弟子。2011年6月20日,戴志勇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会议室对李明辉进行了访谈。因篇幅所限,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3.
“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绍光 《开放时代》2010,(9):136-150
蒋庆似乎确信“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并提出一套理论来阐述自己观点。这个理论自成一家,冲击性很强,迫使人们思考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既然蒋庆展开“政治儒学”研究、宣扬“王道政治”和“儒教宪政”不是纯粹出于学术兴趣,而是为了对症下药,“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一个理论上可能的选择维度”,并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政治困境,这篇文章集中讨论他把脉认定的“病症”以及他苦心孤诣下的“处方”。  相似文献   

4.
“海选”其实质乃直选,给选民以真正的“自由”,选谁不选谁由选民自主决定,政府机关不指定候选人。本文从宪政建设角度,法治建设角度,法律文化环境培育的角度先后解读“海选”,探析“海选”的实践意义与启示作用,并对“海选”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作出展望与规划。  相似文献   

5.
李长春 《开放时代》2022,(4):109-128+8
追求“王道”,反对“霸道”,一般被视作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若对这一认识进行严肃的思想史考察,则会得出一系列与之相悖的结论:霸道在早期儒家经典中非但不是“坏政治”,而且作为一种德性政治被孔子肯定,它在经史传统中有其制度根源;孟子尊王贱霸是因其政治修辞的需要;荀子则将霸道视为“次优”的政治类型;汉儒将霸道视为不充分的仁政。对霸道的认识在北宋发生转折:邵雍将其视作实力政治,程颢、程颐将其贬低为功利政治。从朱熹到王阳明,对霸道的评价越来越低,最终将其视为一切“坏政治”的渊薮。宋明儒学对霸道的贬低导致三个方面的理论后果:政治思考的空间大为收窄,以致无法容纳现实政治;唯道德主义倾向间接促成政治和道德的截然二分;泛和平主义想象无视政治体之间的永恒冲突,因而发展不出成熟的敌友政治。  相似文献   

6.
鲍永娟 《当代经济》2009,(20):48-49
"民主"作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所标榜的目标,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方式.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不平衡,南北差距在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差距很大,因而在一些关于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国际事务的处理需要由实力雄厚、负责任的大国来进行.也只有这些强大的精英国家有这样的精力和能力来关注国际事务.因而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精英民主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必要方式,也是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7.
周红谦 《经济师》2009,(11):273-27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变革的不断深化,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文章就河南省邓州市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4+2”工作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任锋 《开放时代》2010,(11):151-158
将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引入当代儒学政治思考有其积极价值,而从先秦儒学的特殊合理立场导出对自由民主的认可与修正,显示出保守主义儒学与现代自由主义可能的相容性和深刻的思维差异。只有经过现代政治思考的充分洗礼与反诘,儒学传统才能克服内在强劲的保守化冲动,在自由平等、公正多元的价值基础上确定旧邦新命的现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信任研究的主导路径,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皆因未能把握回归后香港政治的特殊语境而遮蔽了国家认同、民主观念对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2001、2007、2012年的三波调查数据,文章构建了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序次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为本土意识崛起和对内地民众排斥倾向加剧的"弱国家认同"、不断强化的"程序型民主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香港民主状况的负面评价,既直接削弱了受访者的政治信任,又通过调节与修正受访者对经济社会治理状况和政府质量的主观评价进一步降低了政治信任水平。而纳入了国家认同、民主观念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对回归后香港居民政治信任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信任研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汪晖从查尔斯·泰勒所构创的"承认的政治"理论出发,讨论了"承认的政治与权利自由主义"之间的理论冲突,并批判了拒绝将"集体性权利置于个人权利之上"的西方"权利自由主义"以及那些"拒绝对实际的历史关系进行批判性思考,拒绝从当今世界的变化中理解自己社会"的中国的"庸俗的自由主义者".本文拟在"多元的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下回应汪晖对权利自由主义的一系列学理批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以河南省H市的部分村庄为例,指出目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依然很低,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新儒家在复兴儒学上专注于心性儒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们保守得太多,在多元社会中试图保守一元价值。第二,他们又退让得太多,在器物和制度层面全盘接受西方之科学与民主。作者认为,保守、发展儒学应着重于政治层面。但是蒋庆所做的政治儒学,因其认可心性哲学的先天普适性,故也保守过多。其政治建构,是将儒家的一个情境化表达(汉代公羊学)当成儒家的神圣教条。他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也失去了儒家政治思考的普适向度。作者指出,我们所应回到的,是儒家之精神,并由新情势演绎出一套适应当代情境的、面对全球问题的儒学政治建构,以达成阐旧邦以赋新命之目的,而不是将“旧命”强加在新邦之上。  相似文献   

13.
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书《政治秩序与政治衰朽》重申了政治现代化的标准菜单:有效国家、法治与民主问责制,阐述了一套国家构建应优先于法治与民主的政治发展次序论,并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衰朽提出了批评.本文认为,福山并未从历史终结论的立场上退却,而是给其打上了“有效国家”的理论补丁.至于他的政治发展次序论,挑战在于国家构建、法治与民主问责制有时是一个同步建设、互相影响的过程,威权政体更有利于国家构建的论点则缺乏充分证据.福山所批评的美国政治衰朽,更多是指具体政治制度或机构的衰朽,而非自由民主模式的衰朽,亦非系统的治国能力危机.总之,福山这一简洁理论框架与宏大历史叙事的组合有很多优点,但这部作品的逻辑严谨性尚有缺憾.  相似文献   

14.
孙立人事件是台湾五十年代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孙立人事件中折射出国民党退台初期的台湾政治生态,即太子接班已成定局、派系斗争暗潮汹涌、台美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研究生不偏离党的方针、路线的保障。文章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研究生作为青年的特征以及研究生的困惑,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俊杰 《经济论坛》2012,(5):133-136
中国改革开放催生的新儒家企业管理模式试图兼容西方现代企业精神,并在认识论上至少从五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儒学的超越.新儒家企业管理模式的路线图以《易经》揭示的宇宙和谐定律与阴阳平衡定律为逻辑起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四个基本环节.新儒家企业管理模式的系统论方法亦称关系平衡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上至少暴露了三个方面的方法论缺憾.  相似文献   

17.
吕鹏 《开放时代》2006,27(3):152-158
与美国大体是在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中逐步由各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社会变异为一个权力小集团主导国家政策的“权力精英社会”不同,正在中国发生的这场社会转型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在不撼动执政党在整个权力结构中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中国的精英现状时,除了具备动态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之外,还必须具备转型的思维,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也因此有了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在介绍国外重要理论时有时缺少批判性考察,共识民主理论即是一例。利普哈特提出的共识民主理论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比较政治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且还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体转型和宪法设计,该理论因此被视为最近数十年国际民主理论界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然而,这一理论却存在很多问题。文章试图以《民主的模式》为主要对象,在借鉴国际学术界前沿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研究方法,从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经验证据与因果机制四个具体方面入手,对共识民主理论进行系统的检讨和反思。文章认为,特别是对于高度分裂的社会来说,用共识民主理论来指导政体转型和宪法设计将会带来误导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民主转型理论的发展与方法论创新密切相关。结构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考察民主化的动力,关注政治转型的社会约束条件。行动者分析认为,精英人物的策略选择决定民主转型的进程,强调政治过程的自主性。在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行动者分析的融合中,民主转型被视为结构约束与行动者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民主制度建立在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社会结构在限定行动者选择的同时,在变迁过程中提供制度发展的机会空间,为行动者发挥建构作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吕力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156-157
国家治理体系中"法"的建构处于"术"的层次,而"德"的建构则体现为"道"的层次。在政治精英主义看来,国家治理体系中"德"的建构主要是由一小部分政治精英来主导的。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而言,儒家精英主义以及"内儒外法"的传统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