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面临过热,宏观调控势在必行,消费的崛起有阶段的必然性;但商业零售等消费类公司能较好地回避调控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在产业整合和升级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费启动的支持,因为消费启动能更多地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扩大产业升级中各种矛盾的缓冲,促进产业更快更好的升级。因此,中国商业企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大规模崛起,消费者购买升级,引发了中国消费市场迅速发展。此外,随着消费升级和观念转变,以千禧一代为主力军的新增客户大量涌入市场,加速了奢侈品消费的增长。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未来将持续向好,同时,千禧一代的消费群体预计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热门词,未来"内需"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而一个产业的崛起和一个品牌的壮大,一定是和国内的经济环境、消费热点息息相关、紧紧相扣,历经提速式发展阶段后的中国中小企业,面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如今正站在产业经济的转型拐点,能否把握内需市场将成为决定其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8月的国务会议上强调,增加中国制造的有效供给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促进中国制造的全产链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处于改革深水期,企业如何"断臂求生",摆脱过去在"量"上的发展,转而在"质"上的提升成为转型的根本途径,而突破这一关键在于从"品牌"定位的角度,推动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基于此,本文以品牌定位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发展现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品牌产业升级和未来增长潜力究竟在哪里? 化蛹成蝶,获得更加有力的翅膀,是每个企业的愿望与追求,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尤其如此。刚刚闭幕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释放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大幕已经开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阵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产业升级和未来增长潜力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权威数据翔实精准首次将县域经济对外贸易纳入研究视角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外贸发展及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指南本刊于2013年4月出版了专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12)》,该年度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共同编制完成。报告详细梳理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形势、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报告结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中国与各个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联系,并对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权威数据详实精准首次将县域经济对外贸易纳入研究视角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外贸发展及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指南本刊于2013年3-4月间出版专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12)》,该年度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共同编制完成。报告详细梳理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形势、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报告结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中国与各个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联系,并对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从"温饱"到"小康"的升级中,人们认牌消费成为一种明显标志。社会对品牌的重视、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偏爱,积极推动了产业转型、商品换代和消费升级。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整体的商业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伴随着"中国速度",追求短期利益、"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经营信条。中国企业品牌"傍大牌"、"傍名人"、"傍洋货"的现象颇为多见。2011年7月喧嚣一时引起社会  相似文献   

9.
《成功营销》2013,(3):10-11
格兰仕重新定义微波产业模式近日,格兰仕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整合产业链价值开创新消费时代"的新"微波产业"战略发布会,宣布未来10年,格兰仕以微波炉为龙头产业,围绕消费升级价值链,全面带动和整合全产业链的战略正式启航,将从综合性的家电制造集团向横跨耐用品和快消品的全产业集团转型升级。发布会上,格兰仕隆重推出了微波炉全产业链的配套产  相似文献   

10.
陈舜 《江苏商论》2008,(5):92-94
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代工"模式的生成机制的认识,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进一步从宏观方面通过识别价值链战略环节,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和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突破价值链升级的瓶颈,根据该价值链的增值路径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制定实施反映产业升级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自有品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李英爽 《中国市场》2007,(27):44-45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于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崛起。二者相辅相成。面对阶层变迁带来的消费趋势的新变化,企业要把握迅速变化的中产阶层的品牌消费特点以及他们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极力从多方面满足他们的要求,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信赖,形成品牌忠诚将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智 《中国市场》2010,(50):17-21
本文旨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面向"十二五"明确战略方向的背景下,构建贯彻国家产业振兴和内需扩张的大政方针,符合商务部优化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体系的工作定位,顺应各级政府以现代流通为先导,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的普及,数字经济正迅速崛起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对传统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经济的崛起促使企业和产业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趋势。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我国当前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和增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围绕"抓大扶小"的战略方针,采取一系列基本对策。一方面要抓少数大企业的大型优势企业(集团)在资本、技术、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强强"联合,提高大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形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资本、技术、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纽带联系,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扶植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发展,使优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资产链条、技术链条、产业链条、营销链条、资金链条"挂起钩来",建立起支撑大型优势企业科研、生产到产销活动的周围关联企业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崛起,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品牌的福地。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的机遇。 比起前几年中国零售市场中粗放式的野蛮增长,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在为品牌商带来更多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制造"低价优势不再。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上涨、低成本国家崛起、买家要求更高……出口企业如何应对?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明确优势,从价格销售转型价值销售才能赢得未来。出口企业如何做到?借助高效B2B贸易平台,实现价值销售。环球资源整合网站、杂志、展会、买家专场采购会等多渠道贸易推广平台,有效突显企业独特价值;更以专业培训、独特管理实践资讯,为出口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赵佳颖  孙磊 《北方经贸》2013,(1):10-11,15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多嵌入领导型或等级制的全球价值链,处于空间等级体系的低端。全球价值链治理使得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处于"俘获型"与"封闭型"的价值链中,其功能和链条升级,乃至集群的整体升级受到阻碍。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应该注重构建完善又开放的当地价值链,利用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完成地方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8.
在“经营者消费维权责任”教育引导活动中,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严方就在新消费形式下,如何依法保护企业私有财产权,企业怎样完成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应承担的消费维权责任等问题做了深入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流通产业在很多方面只是具备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基本条件,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商品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要处理好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安排就业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国流通业自身基础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要有利于国有资本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力以及有助于进入国际市场。流通体系的设计要体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拉动消费、保障民生、利于"放进来"与"走出去"、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等理念。重点内容包括促进新型商业发展、建设社区商业、促进消费升级、建设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强化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产业规划、财政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多层次协调推进。而具备制造业发展创新思维、真正了解产业特性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国际分工形势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赖全产业链的人才的培养,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心态方面都有更高的需求。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多角度研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宣传引导、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建设、创新培养方式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而实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