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间接正犯是利用他人行为实施自已犯罪的情形,即利用他人为工具而实现犯罪构成事实。间接正犯在西方刑法理论中有众多的论述,但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本文着重分析了间接正犯的概念及如何认定,同时简要论证了刑法中不规定间接正犯的立法缺  相似文献   

2.
李克新 《活力》2010,(16):53-54
我国立法规定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在此基础上刑法学者多数认为,教唆犯的成立要件有两个: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犯罪的归依;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犯罪的行为,对此可简称为二要件说。除二要件说以外。还有学者持三要件说,四要件说。例如张明楷认为,教唆犯的成立要件有三个:一是就教唆对象而言。必须是教唆达到法定年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盗窃罪和侵占罪常见的区分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不足,并根据犯罪构成理论提出新的区分方法。该区分方法以犯罪客体为中心,利用犯罪客体的刑法解释机能和民法中的物权理论对犯罪构成其他方面进行阐述,使两者的区分成为以客体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侵占罪是我国新刑法中新增加的一项罪名,我国把侵占罪定义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侵占罪的增加弥补了旧刑法中对有关财产犯罪规定的缺憾与不足,根据法条和概念的理解,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埋藏物、他人的遗忘物三种,我国刑法中规定一项罪名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构成要件,其中犯罪客体是最主要的方面,由于刑法分则条文是通过犯罪对象来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及其特殊性的,因此对侵占罪犯罪客体的研究首先要对犯罪对象作进一步认识,关于对这三个犯罪对象的具体范畴的理解,此篇文章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侵占罪是我国新刑法中新增加的一项罪名,我国把侵占罪定义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侵占罪的增加弥补了旧刑法中对有关财产犯罪规定的缺憾与不足,根据法条和概念的理解,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埋藏物、他人的遗忘物三种,我国刑法中规定一项罪名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构成要件,其中犯罪客体是最主要的方面,由于刑法分则条文是通过犯罪对象来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及其特殊性的,因此对侵占罪犯罪客体的研究首先要对犯罪对象作进一步认识,关于对这三个犯罪对象的具体范畴的理解,此篇文章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峰  ;赵红艳 《活力》2014,(23):46-46
频发的青少年犯罪案引发了社会对于媒介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关系的思考。网络,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似乎成了罪魁祸首,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教唆犯和帮凶。  相似文献   

7.
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又称诬陷罪,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或者有关单位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其受到刑事追究的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特征是: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名誉权利和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犯罪对象是特定的。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1.有违反国家法律和破坏司法机关、有关单位正常工作的秩序的;2.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并有告发行为;3.有陷害他人、意图使其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公民、无国籍公民;四、本罪在犯罪主观方面的表…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学中,个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贿赂或者收取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学中,个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贿赂或者收取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10.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贿赂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亟需有效治理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贿赂犯罪相关缺陷与局限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有力打击贿赂犯罪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贿赂犯罪刑事立法、执法的初步设想——补充和扩展贿赂犯罪中的贿赂范围,扩大受贿罪的主体,重新界定贿赂犯罪的利益要件,加大执法力度等等。使对那些在实践中发生的、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贿赂犯罪以及被现行刑法所遗漏的贿赂行为的惩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相似文献   

12.
随着盗窃罪的犯罪手段不断扩张,一些标志性的案件表现出了无法通过传统的财产类犯罪的框架进行解决的现象,传统的盗窃罪强调秘密性,盗窃罪的范围比较小,对于衍生的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等作宽泛化的规定.财产类犯罪强调占有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过分强调占有已经无法反映财产性犯罪的对象.所以应当对盗窃罪的结构进行讨论,通过建立行为人造成他人利益受损,而自身收益的行为模式做为其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其他财产类犯罪.  相似文献   

13.
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属多发性案件.但鉴于两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主观方面的目的、客体以及犯罪对象上都有着交叉重叠,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两罪进行明确辨析存在一定难度,从而直接影响了案件的定罪量刑.文章不仅阐述了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中随意殴打他人行为进行界定,尤其突出了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与随意殴打他人致人...  相似文献   

14.
商标、企业名称都是商业标识,都有区分商品和服务的作用.虽然从表面看商标是区分商品,企业名称是区别商业主体,但从知识产权角度来说,两者都是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两个权利授予的程序、部门和受保护范围是不同的,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两者在实践中却常常存在冲突,突出表现在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使用,使商标与字号发生的冲突的场合.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刑法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仅规定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以及金融诈骗犯罪这七类。但是现实生活中,洗钱罪中的"钱"绝对不只来源于这七类犯罪,其他非法所得或收益的存在使得洗钱行为更广泛的存在,但是针对这七类犯罪以外的非法所得或收益却可以不成为洗钱罪的规制对象,法律的空白和漏洞使得洗钱行为越来越猖狂,本文认为放弃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应该早日被立法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各类贪污贿赂犯罪层出不穷,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我国反贪污贿赂立法的方向和精神.本文旨在强调该罪名确立的必要性和重大价值,并通过对其构成要件的分析和相关罪名的区分来对该罪进行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17.
商业贿赂是今年的热点问题,可是真正的商业贿赂罪与非罪的界限,需要我们进行细微的探索。在明确了商业贿赂违法之后,我们发现,商业贿赂违法与商业贿赂犯罪之间的界限,两者主要在一种可罚性上相区别,具体则体现在构成内容、是否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以及对行贿者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陈凯 《活力》2013,(4):139-139
犯罪行为构成了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这种行为必然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犯罪新闻。犯罪新闻报道承载着多种功能,比如宣传法制精神、进行普法教育等。总结起来,犯罪新闻报道的核心功能应该是通过报道,减轻公众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压力,让人们看到法制力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然而现实中的犯罪报道却屡屡走入误区,不仅没有起到减压的作用,反而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压力,甚至助长了暴戾之气。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犯罪报道中常见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胡嘉将 《财会月刊》2005,(12):34-36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经常需要对同一审计主体或其组成部分进行审计,形成了相互利用审计成果的基础.注册会计师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选择利用他人审计成果,但只有相关、可信、并得到许可的他人审计成果才能为注册会计师所利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审计结果也做出了相应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利用他人审计成果,并承担由此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导言城市对城市居民有什么影响?城市是否会引起精神上的疾病?城市是否会使人们产生犯罪、同性恋和家庭分裂等异常行为?城市对人们看待和认定自己身份的方式有何影响?所有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其他问题,都是所谓城市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依据。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城市对人们关于自我、他人、规范、价值等概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的利用问题。由于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