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生产函数和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在非农就业增长、投资和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获得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报酬,使得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而资本所得份额上升,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促进了投资,投资的增加保证了非农就业的持续增长。我们通常把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和高投资率视为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之一并给予特殊关注,但是,本文所揭示的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典型特征,也表明高投资率和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经济失衡的表现,它们是非农就业增长的必然结果,也是保证非农就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原因。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虽然恶化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却是中国经济模式所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常认为,工业化是指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资本产出比这一指标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影响资本产出比的因素进行探讨。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内生增长模型比新古典模型更适用于解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率在中国经济转轨的两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长期来看,投资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中国的资本产出比,FDI的增长提高了资本产出比,而人力资本的增长有助于促进资本产出比的下降,从而得出了: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的内生技术力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简泽 《经济经纬》2007,(1):23-26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工业部门产出迅速扩张的同时,它吸收的就业增长明显滞后.笔者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型和相应的统计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推动力量--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资本积累没有对工业部门产出和就业增长的趋势产生统计上显著的影响,然而,它是推动1990年之前工业部门产出增长以及1978年~2004年间工业部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技术创新的劳动节约偏向决定了工业部门就业增长明显下降的趋势,并成为1990年以后工业部门产出增长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资本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资本积累处于收益递增时期,计量研究结果也支撑了这一判断。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制度变迁、政府服务的外溢效应、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等因素成为工业部门规模收益递增的源泉。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部门投资需求仍会很强烈,直到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由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等带来递增收益释放完毕。  相似文献   

6.
张威 《当代财经》2005,(9):14-18
相对于计划经济和成熟的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形成机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模式。本文结合中国的转型经验,揭示了中国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二元特征:即工业部门中政府主导的资本形成途径和农业中以自发力量为主的资本形成过程,并简要的指出这二元特征的就业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一个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两部门增长模型证明,资本品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提高稳态增长的人均指标和向稳态过渡过程的经济增长率.我国分省的相对价格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991-2006年期间中部和西部地区设备相对价格下降速度远低于东部各省,建筑相对价格下降速度远低于设备且与投资率变化没有相关关系.这说明,应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本品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水平,改善建筑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分析工业化背后的农业因素,并从工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究工业化的起因。本文首先区分了两种农业生产技术,即传统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指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下,工农业生产技术都陷于停滞;而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对工业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进而以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工业化为例,对英国工农业生产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将工业化依赖于农业现代化的结论应用于我国工业化的实践,指出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存在的偏差,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在《农业国工业化》一书中,就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类型和阶段速度、对农业化影响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张培刚先生通过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技术演进的趋势,分析了演进型工业化问题,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的相对而言增加;第三阶段.是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消费品工业占优势转变为资本品工业占优势,是农业国工业化这一历史转变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业产出剩余—人口变化—资本积累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讨论了一国从马尔萨斯贫困陷阱转向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拓展了Galor等人近年来发展的统一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大分流和二战后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成果的差异进行解释.人口变化和资本积累是理解这一过程的关键,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带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资本增加带动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同时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接近农业生产约束.只有在人口数量突破农业产出约束前保持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使人口增速及时降至转折点,一国才能顺利转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均收入的高水平均衡,否则将会陷入经济内卷化.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政策、农村改革和人口政策,是推动我国顺利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对应不同的资本积累和人口转型速度,是导致二战后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