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保障问题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租购同权相关政策的实行,是我国加快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我国实行租购同权政策相关问题研究,提出问题解决举措,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惠及更多人群。  相似文献   

2.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住房功能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定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是蕴含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二因素辩证法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住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二是明确了让住房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良性动力,而不能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三是揭示了住房金融化在经济"脱实向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治理经济脱实向虚问题,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期间,厘清住房财富与家庭捐赠的关系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CFPS2018数据,实证检验住房财富对中国城镇家庭捐赠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住房财富增多会让有捐赠行为的城镇家庭更加慷慨。第二,住房财富的慷慨效应存在于一套房家庭和中低收入组家庭。第三,住房财富对城镇家庭的慷慨效应弱于家庭收入,但强于金融财富。结论表明,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捐赠的前提和基础,但住房财富会显著增强普通家庭的捐赠信心。文章建议,国家应继续秉持“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理念,抑制住房投机行为和不合理住房消费,保障普通家庭的居住权益,持续激活个人捐赠活力。  相似文献   

4.
论住房的刚性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刚性需求是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而价格弹性较小的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消费性需求。在刚性需求内部具有不同级别的"刚性",刚性渐减的顺序是货币化的拆迁性需求、婚房需求、改善型需求。对于不同性质的城市,其住房刚性需求是不同的,政治性城市住房刚性需求比较大,开放性城市刚性需求变化较大;在现阶段,由于房价财富幻觉导致了刚性需求加速效应和叠加效应。制度变迁、房价和收入都是影响住房刚性需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8,(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引导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租房体系,真正解决居住问题。在此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高校住房制度,深化住房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值得探讨。文章梳理了高校住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认为高校住房管理有其独特性,新的"房住不炒"政策,为实现其目标,应依据高校自身特点,采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精准保障高校人才住房需求、租购并举扩大高校房源、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改革措施,实现高校住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该文回顾了国外住房政策的基本经验,并就住房政策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包括住房政策目标和模式、住房自有、差异化政策、房地产调控、可负担性、住房保障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要将住房可负担性和收入分配问题相区分;要合理限定政府的住房保障边界,丰富保障手段;对市场的干预要更加科学,在设定的合理目标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两端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7.
1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发展历史 我国首次提出廉租住房的概念是在1998年,国务院于1998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文件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住房保障政策效率,本文分别运用Prob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实证测算了北京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瞄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从住房保障政策瞄准效率看,廉租房明显高于经济适用房,并且,随着政府保障能力的提升,提高住房保障收入标准和瞄准效率之间将是一个两难选择;(2)在住房保障收入标准较低时,一些显性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识别保障对象的辅助性工具;(3)从廉租房瞄准错误的原因看,目标家庭所在社区规模越大,出现第Ⅰ类瞄准错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变革中的缺陷及其完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发展.其政策设计体现了以城镇住宅的社会化、商品化为政策导向,以实现"住有所居"为奋斗目标,以实施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为主要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在运行中存在的保障主体、保障力度、规范管理等问题需继续研究.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全方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分层次逐步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体制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住有所居",是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住有所居"主要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廉租住房制度。目前,廉租住房制度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完善的途径主要是增加实物配租的廉租房源,通过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出租住房的有效供应。未来住房制度改革将沿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的"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1.
青年"劳动参与率低"和"过度热衷体制内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并非益事.文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究了父辈住房财富与青年子女劳动参与和就业选择的关系,解释了青年子女劳动及就业选择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父辈住房财富对青年子女的劳动参与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参加劳动的青年,父辈住房财富会提升他们选择体制内工作的可能性,并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父辈住房财富对女性青年的劳动参与影响更大;同城父辈住房财富影响效应明显更强;区分学历看,父辈房产财富对高学历青年的劳动参与负向影响较小,对非重点高校学历青年选择体制内工作的正向影响更大.最后,机制分析表明,父辈房产主要通过"代际财富传递"和"子女继承期待"两大机制影响青年子女的劳动参与及就业选择.文章的研究对政府坚持"房住不炒"、推动出台房地产税,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8,(3):21-34
中国居民家庭存在"资产规模增长、结构多元化"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共存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资产结构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资产结构识别异质性消费者,综合了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估计暂时性收入冲击下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不确定性引致的财富积累,探讨了不同资产结构下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本文不仅验证了资产变现难易程度对消费路径平滑和流动性约束的作用,同时发现了住房资产通过影响预防性储蓄行为,导致了流动性约束程度的差异。本文从资产流动性和住房资产需求角度,结合家庭"住房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高与需求刚性较强"的典型事实,为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有助于把握消费刺激政策的着力点,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出发点经济适用住房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住房的概念,要求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并且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经批准原则上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公租住房的租金定价机制的科学性,基于反向距离加权法的公租住房的租金定价模型,采取了反向距离加权法和政策模拟法,并考虑区域和收入差异性。结果表明该租金定价模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福利性,符合申请公租住房的居民的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保障;二是公平性,该租金定价模型考虑了收入和地区差异性,收入越低,地区生活成本越高的保障对象获得的保障性越高;三是激励性,该租金定价模型有利于激励收入高的居民自动退出公租住房;四是成本持续性,通过在地区和收入之间的成本平衡,可以保障公租住房持续性运营;五是弹性,在该租金定价模式的得出的持续性系数可以接受房价和收入较大的波动。这就说明基于反向距离加权法的公租住房的租金定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过程中的"阶梯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劳动差别决定着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基本走向,同时市场化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次推进,通过"制度诱发型"效率增进与收入差别的相互反馈效应在短期内会放大收入差别,然后政策的效果出现衰减,又引发了再一轮的改革,从而导致了收入差别扩大路径上的"阶梯型"特征。实证检验支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和前提。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制度变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市场化改革措施的收入差别效应及程度,防止单纯追求效率的增进而造成收入差别的拉大,有效而恰当的改革措施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率与收入差别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市民化是困扰当前城镇化的大难题,其中居住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和分析认为,当前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结构变动呈现"七化":年龄年轻化、性别均衡化、从业三产化、时间长期化、进城家庭化、意愿留城化、收入分化。农民工住房结构简陋、设施欠缺,呈现出"五为主"特征:郊区村民平房为主、市场途径租赁为主、自己寻房为主、多人合租为主、低租金房屋为主。频繁迁居严重影响农民工居住稳定性,农民工居住需求呈现出务工生命周期特征,即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准定居期4个阶段,随着务工生命周期的变化,农民工社会生态位势得以提升,需要通过迁居来满足居住需求变化。通过调查,认为当前农民工住房政策面临五大矛盾:"个体的暂时性"与"群体的稳定性"的矛盾、"业态多元化"与"单位主导解决"的矛盾、"发展中小城镇"与"农民工大城市指向"的矛盾、"先上后下"的政策与"底层住房困难"的矛盾、农民工住房"需求分异"与"政策过粗"的矛盾。文章对农民工住房政策提出了五个建议:分类实施,改变由单位主导解决的总体思路;先下后上,优先解决最困难农民工住房问题;建立"企业间可接续,城市间可转移"的务工档案;先大后小,优先解决大城市农民工住房困难;政策细分,完善需求导向型的住房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住房调控政策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市场调控背景、抑制泡沫政策和住房保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破解房地产市场难题的政策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房地产问题,力争在住有所居和保增长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保低放高,继续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覆盖范围,增大住房市场交易和保有环节税负,实行以实物建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模式,加快我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人口的持久性迁移意愿直接影响人口流向以及城镇规模的变化,要改变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键是引导人口的迁移方向。本文重点研究住房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将住房价格对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细化为购房与租房两方面,采用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等作为变量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均显著;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住房的销售价格已经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而住房的租赁价格尚未进入抑制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阶段。因而,可以利用住房市场价格对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来引导人口流向,因城施策合理选择住房保障的范围和方式,使住房政策成为引导人口迁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琪 《时代经贸》2008,6(3):75-76
1 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发展历史 我国首次提出廉租住房的概念是在1998年,国务院于1998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文件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20.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项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能够缓解家庭购房金融约束、稳定住房金融市场,成为实现“房住不炒”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以2015年实施的住房公积金信贷宽松政策作为外生冲击,从财富效应的角度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不同家庭购房行为的影响。利用双重差分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发现目前住房公积金主要促进了缴存家庭的多套房需求,加大了缴存家庭与非缴存家庭的住房财富差距。住房信贷政策的针对性与多样性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