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是中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与滞后一期的中国城市宏观数据进行匹配,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将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单位福利、签订劳动合同,但对本地工作年限、职业预期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同乡聚集、密集劳动力市场是数字经济提升农村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经济对女性、高技能水平、市内跨县人群的“促就业”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就业在城镇化推进中不仅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就业选择还存在诸多掣肘。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分层多元选择模型,从分层异质视角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就业影响因素与就业选择。研究发现:不同就业身份流动人口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受个体层次与社区层次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对其就业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偏向于创业型就业,而新生代流动人口偏向于务工型就业,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别。因此,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需根据不同的群体特征,分类引导,制定不同就业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3.
使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与北京和广东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发现社区参与、本地人接纳感知以及与老家相比幸福感等社会心理融合因素,对新疆、北京和广东跨省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且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正向作用远大于北京和广东;职业、就业身份、收入、住房等流入地经济融合方面的因素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则与北京和广东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六普”、“七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2020年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区逐步发挥溢出效应,流动人口由核心区向周边辐射;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空心化程度加强;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入显著性增强。(3)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表明,经济与就业因素是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指标,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因素都可显著解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4)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分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省内县际流动人口的重要的交互解释项。  相似文献   

5.
韩靓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9):102-105+205
研究营商环境与劳动力就业关系,有助于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增长。本文运用我国35个重点城市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市场活力更强,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择;(2)改善营商环境各维度均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其中,商务成本对流动人口就业感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环境、社会服务和软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3)异质性考察发现,一线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就业难度感知,并且城市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生态环境以及软环境均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建议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提升城市就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赵蒙蒙 《商》2014,(52):53-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对聚集区内流动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年龄趋向年轻化,农业户籍的人口在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内占八成,且多从事非脑力劳动.追求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7.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不同省、市、自治区的跨省流动人口和分省户籍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分省迁入率和迁出率进行了估计。通过构造常住地-户籍地迁移矩阵,并计算相应的流出和流入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通过对几个流入人口大省和流出人口大省的人口流入和流出状况进行分析,回答了他们是从哪来的,以及他们到哪里去了。同时对不同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状况,离开户籍所在地的时间也进行了描述。最后还对迁移率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京市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从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工资收入和社会保护四个维度,分析了本地妇女和流动妇女的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地妇女的就业质量远远好于流动妇女;只有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方面两个妇女群体没有显著差异.户籍制度仍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流动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健康状况对其就业质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的人口由中西部流动到东部,由农村流向城市,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以河南省流出人口作为样本,采用了频率描述、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和交叉列表分析,对流出人口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户口性质等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出人口中中青年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流动人口中低学历占绝对比重;流出人口中未婚和初婚人群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纠正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实证模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三类家庭随迁模式对不同类型城市流动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无家人随迁,仅配偶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特大或超大城市流动;而仅未成年子女随迁和家庭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类型城市流动.从影响效应的大小来看,家庭随迁的影响效应小于仅未成年子女随迁.此外,本文检验家庭随迁对城市流动选择的影响机理,两类城市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和社会公民资格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是导致有家人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偏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引言 流动人口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原有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仅为3000万人①,占人口总数的2.97%;而到2000年,流动人口规模已经发展到1210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55%,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流动人口的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流动人口的35%.由此可见,大规模、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灵活就业这一就业形式的实施能够为很多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但此种就业形式的实施还存在很多不足,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灵活就业具有多变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促使灵活就业人员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关联较小,相应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和享有社会保险的可能性较小。针对此种情况,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和优化社会保险制度,从而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实施社会保险,促使灵活就业人员享有社会保险这项合法权益。为此,本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灵活就业这一就业形式的实施能够为很多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但此种就业形式的实施还存在很多不足,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灵活就业具有多变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促使灵活就业人员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关联较小,相应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和享有社会保险的可能性较小。针对此种情况,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和优化社会保险制度,从而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实施社会保险,促使灵活就业人员享有社会保险这项合法权益。为此,本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东北三省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就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劳动报酬、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均偏低,三省在教育方面、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足。针对影响就业质量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护和劳动报酬四个维度,利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地区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应统筹区域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同时减少人口流失,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改善地区就业质量。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助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原有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仅为30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7%;而到2000年,流动人口规模已经发展到1210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55%,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流动人口的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流动人口的35%。由此可见,大规模、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飞 《商》2016,(5):79
近日,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人口流失情况突出,持续多年人口净流出,平均每年净流出人口总量约为200万人。同时,东北地区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全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危机的警报已经拉响,并以严重威胁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透视流动人口:新特点、新问题与新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引言流动人口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原有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仅为3000万人①,占人口总数的2.97%;而到2000年,流动人口规模已经发展到1210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55%,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流动人口的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流动人口的35%。由此可见,大规模、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型就业模式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吸引了不同人力资本劳动者。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不同人力资本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原因,结果显示不管是低人力资本劳动者还是高人力资本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方式都是个人理性的选择,是个人在既定的条件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我国在最大限度提供正规就业的同时,应建立有利于灵活用工的劳动法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当前应着力保障就业制度的公平性,完善和落实相关的劳动法规和就业政策,规范和促进灵活就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就业受到户籍制度限制、行政权力干预以及立法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平等现象。要走出我国农民工不平等就业困境,应改革户籍制度,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的劳动者身份;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违宪审查制度以及完善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推拉理论框架下,从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融入特征三个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居留及落户三阶段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户籍流动人口以域内流动为主,居留意愿显著高于落户意愿,其中域外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落户意愿显著高于域内流动人口;户口性质、宅基地权益与人均GDP是影响人口流动决策的主要因素;年轻、已婚、农业户口及高学历人群更倾向于长期居留并落户;承包地可以提高域内居留意愿,但对落户意愿产生抑制;子女随迁是区域外落户的首要考虑因素,参加医疗保险则是区域内落户的主要原因;社会融入特征变量是提升东北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主要因素,经济特征变量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