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标准普遍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因此,标准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显著。从局部均衡的角度分析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影响效应发现:在短期内,标准化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效应主要是负面的,表现为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而在长期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积极改进,不断创新,那么标准化对中国的贸易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贸易量会增加,同时贸易条件也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陈登科 《经济研究》2020,55(12):98-114
贸易与环境是新时期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十九大报告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然而对于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现有文献还存在较大争议,且基于微观数据考察二者关系的文献非常之匮乏。鉴于此,本文将中国企业污染这一独特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行业关税税率数据合并,借助中国加入WTO准自然实验考察了贸易壁垒下降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贸易壁垒下降显著降低了企业主要污染物SO2排放强度。机制分析表明,企业SO2排放强度下降主要是由于企业污染排放下降而非产出上升;企业污染排放下降主要由企业生产过程更加清洁而非污染排放末端处理;煤炭使用强度下降是贸易壁垒下降导致SO2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在贸易壁垒变化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技术效应中,有偏技术进步而非中性技术进步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研究结论意味着,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可以通过经典文献识别的经济增长机制,还能够通过改善环境增进中国社会福利。这为新时期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益...  相似文献   

3.
文章引入环境所有权概念,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研究了贸易结构变迁与相应的污染分布和转移,旨在揭示大国污染效应、工业化路径的环境效应、贸易结构变迁的环境所有权因素以及环保政策失效的原因。研究推导出不同国家间环境所有权模糊程度和交易效率变化对贸易结构变迁与污染分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命题可用于解释现实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斌  赵新华 《财经研究》2011,(4):112-122
文章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治理技术效应和综合效应,并运用37个工业行业2001-2009年三种主要废气排放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业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得到如下结论: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在减排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废气减排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相对2001年甚至还加剧了环境污染;结构生产技术效应和结构治理技术效应都对废气减排起到了促进作用,环境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田野 《经济经纬》2013,(1):45-50
笔者基于贸易自由化的环境规模效应,以污染密集型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通过实证分析CAFTA建立对于中国和东盟之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效应,来进一步考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CAFTA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问题。结果表明:CAFTA的建立对区域内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具有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对非成员与CAFTA成员间的贸易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和东盟双方带来了更大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GTAP数据库为基础构建MRIO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并进一步测算贸易模式效应对中国碳排放净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4~2011年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始终是"污染避难所"效应主导的污染密集型出口的贸易模式,并且导致中国贸易内涵碳排放净转入;而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模式不具有稳定性,并且不会显著地增加中国贸易内涵碳排放净转入;研究期间,贸易模式效应对中国贸易碳排放净转入的影响逐渐削弱,但基本呈现促进其增加的作用,其中,中间品贸易的贸易模式效应对其碳排放净转移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整体贸易次之,最终品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命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容妥协。本文以中美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投入产出法,在考虑两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计算了2000—2009年两国的贸易污染指数,旨在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提供理论依据,利于中国在气候谈判中获得公平的减排目标,以及中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纵深发展,贸易与环境问题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及人们的关注,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品出口贸易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辽宁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述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工业品出口贸易的情况及其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工业产品出口的结构效应为正,即对环境产生了污染;技术效应为负,即环境有所改善;规模效应为正,大大超过了负的技术效应;总效应为正,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济、贸易与环境相容意指经济增长、贸易扩大没有损害环境,其判别标准包括零污染排放或者污染排放零增长、零污染遗留或者污染遗留零增长、环境自净极限等三级标准;其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环境有益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其测度指标包括绝对值、变化事和比率等三类指标.经济-环境、贸易-环境两对相容关系的成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贸易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工业产品作为浙江省对外贸易的绝对主体,每年巨大的贸易顺差,必然给浙江省带来很大的污染成本。文章从"污染足迹"的概念出发,利用浙江省各工业部门的对外贸易量及污染物的排放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核算出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的产污系数,进出口污染系数及部门来源。结果表明:浙江省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虽然向海外转移了污染物,但是总体来说,巨大的贸易逆差在浙江省留下了污染足迹核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从1997年到2006年,浙江工业产品出口正慢慢偏向于低污染行业,进口偏向于污染密集型行业;浙江省工业产品出口带来的废水的增长速度最快,而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呈缓慢增长趋势;化学工业的进口转移了最多的污染物,而金属采选业的进口转移了最多的固体废气物。  相似文献   

11.
曾婧 《当代经济》2006,(22):72-74
随着中美贸易差额逐年扩大,两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与日俱增.对此,本文利用具体的理论和数据分别从对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外贸影响角度,结合美国在华FDI的规模、行业、市场情况等特点以及现今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新趋势综合研究了美在华FDI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美贸易差额逐年扩大,两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与日俱增。对此,本文利用具体的理论和数据分别从对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外贸影响角度,结合美国在华FDI的规模、行业、市场情况等特点以及现今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新趋势综合研究了美在华FDI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一方面通过建立静态或动态均衡模型解释了国家之间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变化,也证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模式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收入差距等福利问题,并对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利用企业乃至产品层面的数据验证了质量异质性和企业出口决策、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差异和出口品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的引入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国很多贸易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在改进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测度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有望对贸易模式、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提供更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高静  刘友金 《当代财经》2012,(5):94-105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2009年中美贸易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得出如下结论: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部分行业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且呈不断恶化趋势;出口规模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的产业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越小,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与污染品并无必然联系;美国对华FDI转移并未引起美国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全球FDI向华转移使得"污染天堂"理论在华成立;中国出口CO2排放速度低于其出口速度,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变中国污染顺差国的地位,中国需加强对美国污染品的进口,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对价值链高端清洁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冯其云 《财经科学》2013,(5):115-124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中国2001-2010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影响,技术进步则表现为负影响。除此之外,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效应的因素还有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本;而外商投资、资本产出比及银行部门扩张对其有负影响。从空间溢出效应看,贸易开放、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和银行部门扩张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益,其他变量的空间溢出效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2006-2015年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污染排放数据基础上,匹配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机器人存量与增量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和估计了行业机器人存量和增量提高对降低污染排放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行业机器人存量和增量提高,可以降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但是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则没有显著的影响.进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贸易环境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2011年相对于2003年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将国民经济行业和海关产品分类一一对应归并为14个部门,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03—2011年各行业的污染密集度,发现2003年污染密集度最高的五个部门依次是非金属矿制造业、造纸业、非金属矿采业、金属矿采业、金属冶炼业,并且它们的污染密集度均大于80t/亿元。而2011年,这五个部门对环境的污染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研究同时也发现在出口贸易方面对我国环境影响的效应为正的技术效应、负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且由于负的规模效应较大,从而使得出口贸易总的环境效应为负。在研究2004—2011年相对于2003年环境效应的变化趋势时发现:正的技术效应趋势一直在增强,负的结构效应和负的规模效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此三种效应叠加得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一直在恶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工艺,从而在增大正的技术效应的同时降低负的结构效应与负的规模效应,进而改善出口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企业行为的改变。污染减排政策可通过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驱动产业结构的自发调整。本文运用1999-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门槛效应检验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中国污染减排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以及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染减排政策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倒逼机制,显著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污染减排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并非单调递增(递减)的,当以工业废气排放强度作为门槛变量时,工业废气排放强度的逐渐降低,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两者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即较低的污染减排政策强度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当污染减排政策趋紧时,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才逐渐显现且弹性逐渐增强。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中国污染减排政策创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是新时期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然而对于影响中国环境污染排放的机制和效应分析,现有文献还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甚至微观企业数据考察影响中国环境污染产生的机制效应的文献非常之匮乏。鉴于此,本文将2000—2013年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对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分别在四位数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分解分析。本文使用总产值作为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并且依次使用间接分解法和直接分解法对引起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的各个机制效应进行细致的分解,以此补齐原有文献的不足。通过对四位数行业分解得出,规模效应为正,行业结构和行业技术效应均为负,三个效应综合得到的总效应为正。通过对企业分解得出,规模效应为正,行业结构效应为正,企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效应均为负,四个效应综合得到的总效应为正。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环境污染排放取决于各种机制效应的总和,技术效应会稳健地减少污染总量,但是中国技术效应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以上结论,建议中国在四位数行业和企业层面继续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注重四位数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工业SO_2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为污染指标,采用我国199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修正的ACT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FDI对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规模效应大于技术效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成立;(2)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在我国得到验证,前者对环境有消极影响,后者对环境有积极影响,贸易开放总体增加了环境污染,但综合影响较小;(3)FDI对我国环境具有较小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