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历史,大致经历计划经济反贫、反贫摸索、反贫探索、扶贫攻坚、巩固温饱成果、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六个时期;围绕救济式反贫到开发式反贫再到能力扶贫这一主线进行演变;同时遵循从输血到外部造血再到内部造血的动态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反贫目标更加明确,反贫对象更加精准,反贫模式更加科学,反贫措施更加系统。新时期,要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为反贫目标,采取救济式反贫、开发式反贫、能力扶贫相结合的综合反贫模式,采取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相结合的多维识别标准,精准识别出具体贫困农户,并根据贫困农户的不同状况和特点,采取差别化的反贫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5)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环节,精准识别是多维贫困、动态贫困视域下的综合结果,与贫困形态变化密切相关,是扶贫瞄准的基础。精准识别作为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具备特有的内在运行逻辑,可为有效完成帮扶、管理和考核精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精准帮扶、管理和考核等全生命周期都有所涉及,为确保实现精准扶贫攻坚提供助力。文章以内蒙古阿尔山市为例,分析精准扶贫与精准识别的关系,探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对精准扶贫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相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虽然可以维持再生产,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受到严格限制。消除贫困必须在增加社会剩余的基础上,建立促使更多社会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的社会制度。从劳动力再生产视角看,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精准扶贫促进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坚持党对扶贫事业的统一领导,塑造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贫困人口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有序演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丰富和发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补偿方式;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非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扶贫先扶智,教育精准扶贫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转折和突破,教育精准扶贫对彻底转变贫困人口观念,拓宽和丰富思想,摆脱贫困意义重大,教育扶贫的实施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根本。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人享有公平平等的发展平台,可以培养一批积极、阳光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者,提升劳动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自信力,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明宝  余练 《开放时代》2021,(3):162-179
全面脱贫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在经历了体制改革扶贫和开发式扶贫阶段后,精准扶贫战略成为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制度保障.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度设计、政策运行契合了当前中国贫困人口结构现状,成为政府主导推动的制度化、组织化反贫困行动.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组织嵌入、扶贫资源对贫困户内生需求的嵌入,以及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的互嵌,实现了精准扶贫目标的靶向准确和国家扶贫意志的贯彻.在运动式贫困治理背景下,精准扶贫形塑出基层组织积极治理和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并重构了县乡村责任共同体,实现了外部扶贫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结合.在政府组织、资源输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贫困治理能力,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成为保障全面脱贫稳定实现和贫困群体长远脱贫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扶贫工作深入到各个贫困地方,并且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这一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为中国农村扶贫做出了新的指导规划.本文以精细社会理论出发,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对徐闻县和安镇公港村走访调查,了解该村的实际情况,并分析了其贫困原因,最后,根据精细社会理论和当地的具体情况,为该村精准脱贫制定了策略建议,对公港村实现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题。甘肃省由于自然条件、产业、人口素质等因素限制,导致甘肃省贫困程度较深。文章从甘肃省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和甘肃省扶贫的主要任务与政策,剖析了甘肃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确保扶贫政策有效实施的一些对策,以保证政府政策的落地实施,从而确保扶贫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可发现其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导向。其一是问题导向型精准扶贫,以直接减少贫困为目的;其二是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以促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建设为目的。对比发现,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是现阶段中国减少贫困的较优模式。由此,解构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的核心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发展导向型精准扶贫的创新进路是现阶段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利益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并严重制约了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意味着在深化改革开放并巩固成果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必须跟随时代的要求,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否有效并公正地分配利益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一直以来我国努力解决的贫困问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解决贫困不仅仅涉及个体脱贫,区域发展的经济内涵,更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为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并落地为一种新的扶贫制度.如何将政府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贯彻至"精准扶贫"制度落地的过程中,如何能够真正实现政府作用,承担政府职责,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对典型精准扶贫工作试点的实地调研,总结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出现的责任履行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师》2017,(7)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创新方式,在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再塑乡村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资金严重不足、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贫困村民参与意识不强、人才资源缺乏等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吸纳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注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帮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引入专业化人才,打造"创新型""创意型"乡村旅游精品;构建长效性培训机制,提升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