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大虎 《中国市场》2014,(51):81-83
在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机制改革等新形势下,我国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已有的劳务用工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须进行深化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支持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完善劳务市场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建筑企业直接雇佣劳务人员,承担社会责任;此外,政府、行业协会和建筑企业等应该建立健全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对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违法的处罚措施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2014年1月24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劳务派遣相关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作为首个劳务派遣领域的"部门规章",该规定上承《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下接各地有关劳务派遣的实施细则,已经成为劳务派遣领域的核心规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雇用环境和劳资关系,给众多企业用工管理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文章以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限制为出发点,结合A公司的管理实践,探析劳务派遣人员结构调整对企业用工关系的影响,以及劳务派遣人员转聘为合同制员工后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制度现象严重,二是劳务派遣企业管理不规范,三是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难以保障。文章提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应参考国外劳务派遣制度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劳动者、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一要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二要加强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三要完善劳务派遣制度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果成杰 《商场现代化》2014,(14):109-109
企业劳务用工管理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稳步发展,企业在劳务用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劳务用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劳务用工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劳务用工管理现状中的缺陷和存在问题,来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劳务用工管理对策,旨在有效地解决企业劳务用工管理现存的问题,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前言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务派遣用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用工形式,它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调节劳动力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劳务派遣人员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建筑业劳务技能工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劳务技能工人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筑业劳务技能工人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变迁推动着建筑劳务就业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以往和现存的建筑劳务就业方式主要是,非正规部门就业与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此类就业方式不利于劳务就业方式的灵活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改革设想,期望对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建筑劳务农民工问题肇始于建筑业利润包干,形成于施工管理层与施工作业层两层分离.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包工制度为特征的非正式用工与非法人施工作业组织,二是对建筑农民工无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包工制建筑劳务用工模式掩盖下的资本积累激励,同时有关部门的不作为也起了放大或增压作用.解决建筑劳务农民工问题必须取消包工制度,尝试实施工资保障金制度,进行基地化通勤管理、弹性固定用工等改革;同时,不作为者应当向依法作为转变,把法律和制度落实到行政、司法和服务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作为比较年轻的用工方式,对促进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编制和工资总额的限制,我国的国有企业选择了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在用工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纠纷和问题,如无法充分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充分发挥劳务派遣灵活用工的作用等。因此,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对国有企业用工科学化的推动作用,使国有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最终顺利退回到“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务派遣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用工方式,然而在实践当中,劳务派遣尚且存在许多不足,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文章从我国劳务派遣当前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当前劳务派遣用工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当前劳务派遗用工现存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有效保护劳动者切身合法权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作为新型的用工方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许多的问题,主要是劳务派遣单位泛滥,劳务派遣同工不同酬,用工企业滥用劳务派遣制度以及派遣机构违规运作等,制约了我国劳务派遣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应全面审查派遣机构资质,严格执行同工同酬法律规定,规范雇主责任承担以及制定专门的劳务派遣法律,从而促进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合理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务派遣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劳务派遣在企业用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应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使用派遣人员,提高中介设立门坎并加大劳务派遣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在保持人员合理流动,降低用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合理使用劳务派遣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但使用劳务派遣时也存在风险,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和2014年3月1日《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对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合理、规范地使用劳务派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务派遣用工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又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王振友 《中国市场》2011,(48):169-170
本文就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劳务派遣进行论述,阐述了某些企业如何通过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方式来规避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并总结了在实施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中,"派遣单位"、"派遣职员"和"用工单位"三方主体之间应重视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琳 《现代商业》2013,(17):90-92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速,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集体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特有的遗留产物,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用工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劳务用工形式的用工方式使得集体企业的用工问题更加复杂。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背景下,集体企业劳务用工如何管理便成了理论界研究的核心话题。本文将回顾与集体企业劳务甩工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集体企业劳动用工的优势与劣势,总结集体企业劳务用工管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劳务用工作为一种新型的补充用工方式,在满足灵活用工需求、节约成本、便捷人事管理、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已被发电企业接受和采用。实践中劳务用工不够规范,在用工范围、同工同酬、连带责任等方面易出现问题。通过对劳动合同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承揽概念和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发电企业在劳务用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规范性建议和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随之得到了规范,与此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些年,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得以广泛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的用工需求,同时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用工效率的提高,并且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针对劳务派遣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有助于企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劳务派遣作为近年来企业用工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雇佣和使用相分离的劳务模式,由以往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主体变成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三方的用工模式,劳务派遣以其机制灵活、用工效高、便于管理、利于流动而获得用工单位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劳务派遣的优势及主要风险的介绍,着重就用工单位该如何防范劳务派遣风险问题,从劳务派遣机构选择、协议内容规范等方面的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它在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一些用工需求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弊端。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解决其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办法,促进劳务派遣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建筑劳务市场存在着劳务分包制度不健全,劳务市场的发育和建设滞后,劳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建筑劳务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思路是:不断提高对培育建筑劳务市场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规范建筑劳务用工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的政策扶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