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晓 《中国市场》2014,(12):120-121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不可避免的就是要征用部分农地。征地补偿过程涉及多方的利益主体,各方利益主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形成博弈。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征地过程中的利益主体,通过博弈的结果分析征地补偿机制的不合理性,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就参与利益主体分为供给者,监管者和消费者,监管者分为上级监管者与下级监管者,并建立供给者与消费者博弈模型与上级监管者与基层监管者、消费者博弈模型。最后对结论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两型农业建设中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建设离不开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户。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涉农企业(农民)之间、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涉农企业(农民)之间的博弈行为。发展两型农业是利益主体之间动态博弈的结果,但是需要对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户实施"引导"。这种"引导",可以使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户有充分的信心选择两型生产。需要依靠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科技进步、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和公众参与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和利益协调机制等办法来改进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浙江省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作为案例,对政府制定和修改政策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进行分析,同时提炼出主要的利益博弈体,对绕条例的修改而带来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行分析,建议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房屋拆迁管理制度,以求政府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探讨了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及其组织、地方政府及开发商利益博弈的过程及结果.土地征用中的与民争利正是地方政府"经济人"利益本位化的直接表现.在公共利益无法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的行为会加剧了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扩张的速度越快,农民损失的利益越大.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必须扩大内需才能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但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看,中国更需要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涉及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等众多参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领域.在博弈过程中,任何参与主体的决策都影响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而又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珂 《商业时代》2015,(10):42-43,143
如今城市配送对一个城市物流发展来说地位愈加重要,可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城市中组织的配送活动,无法避免对城市环境和社会的一些损害或者冲突,有外部不经济性的一面,本文提出了城市配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运用。首先,对城市配送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博弈进行分析,对各主体的作用分析得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整个配送体系的良好运转,政府干预作为最主要辅助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的各方利益博弈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寻求一种利益的均衡,要求公司的治理主体扩大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这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产生了冲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均衡有可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其还面临着实际运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公司治理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动机和能力,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治理主体应包括以股东为主的各核心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10.
单炳文 《商》2013,(23):374-374
近一段时期,雾霾天气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中蔓延,雾霾天气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全社会必须对雾霾天气给予更大的关注,尽旱的对雾霾天气进行治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净化城市的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股份制改革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是股份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而公司治理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安排问题,即他们的权利、作用及保护问题。职工持股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是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职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调动问题;二是充分利用职工在参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及优势;三是充分发挥职工对于整个公司管理层在合规性、防止出现舞弊和恶性事件等方面所能够起到的监督和报警的作用。在我国,员工的地位和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应该能够做得更好。解决好利益相关者问题,有利于和谐增长,特别会有利于科技型企业、人才密集型企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财务治理应从传统的股东治理、企业家治理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主要包括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财务治理两部分,其中企业外部财务治理主要表现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是通用财务治理和剩余财务治理,企业内部财务治理主要是股东治理、债权人治理、管理者治理、员工治理和客户治理等.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督促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 ,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为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 ,而激励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赏罚的制度安排。建立一个赏罚支付博弈模型 ,在经营管理者和股东的策略选择上 ,既赏又罚策略是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4.
在稀土的生产和贸易过程中,我国稀土企业与政府的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因而稀土企业与政府之间、稀土企业与稀土企业之间必然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弈对于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我国政府与稀土企业之间的博弈,运用策略型博弈模型分析我国稀土企业之间的博弈,通过分析得知相关各方为获得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的策略选择以及博弈的结果,进而对我国的稀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越来越为学者们重视.在探讨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后,通过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比较,对"利益相关者"模式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就如何引入"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建材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建材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利益相关方对行业企业的需求日益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显著增强。本文从利益相关方理论出发,围绕建材行业生产特点,对建材企业利益相关方需求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充满博弈。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引入了环境罚款、环境声誉收益、社会收益等变量,丰富了研究结论。建议利益相关者应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提高罚款力度,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以及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利益博弈的食品安全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堂 《商业研究》2012,(5):194-199
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消费者福祉的重要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从食品供应链的纵向联系和食品生产企业的横向竞争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产成品生产企业利益博弈的结果。在目前社会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政府对不安全食品生产者施以较轻的惩罚不足以改变食品生产企业博弈的均衡,然而较重的惩罚又具有不可信性,这使得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困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利益的非独立性,明确食品安全治理的重点,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内外约束,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o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SED). We analyze the disclosures of the 100 U.S. Best Corporate Citizens in the period 2005–2007, and we posit a series of simultane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SP). We consider both the extent and the quality of SED, with the purpose of identifying increasing levels of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stakeholders and shedding some light on whether SED is used as a signal or rather as a legitimacy tool. Our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stakeholders’ orient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SP and SED. On the other hand, we do not find support for the monitoring intens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eing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ocial performance. We also find that CSP in the “product” dimens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SED whilst CSP in the “people” dimens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SED. At a time when shareholders and stakeholders share more common aspect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firms, this is a significant area to explore and this research fills an important lacuna in this re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