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识别产业政策扩散背后驱动因素能为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和正确选择产业提供理论指导,本地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具有重要影响。以2005-2018年新材料政策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扩散过程为例,分析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机制。研究发现:本地能力影响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扩散,其中资源禀赋、产业实力和知识技能对政策扩散有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对政策扩散有负向影响;中央政府应避免强制推行产业政策导致的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增强本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战略部署,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和新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内涵、特征及成长模式,在实践上应避免形成盲目扩张导致的"牛鞭效应"、低端技术重复导致的"挤出效应"、产业关联松散形成的"分散效应"以及产业政策功利形成的"短期效应"。应推进产业有序发展、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和制定有效扶持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的地方经济分权为地方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这是经济分权破解"中国奇迹"之谜的主要原因。现阶段要利用经济分权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方式转变,关键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科学地贯彻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产业政策是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已将"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升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高度,而仅以"纯粹的"政策指引是难以实现战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目前亟需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制度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权能配置、明晰产业政策作用范围、借鉴实施相匹配的政策资源和调控机制,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美“科技战”导致仅依靠市场化企业家创新机制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产业政策施以援手。本文使用手工整理的2007—2021年产业政策新数据,将对产业政策的研究由产业领域拓展到金融领域。研究表明,产业政策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而降低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产业政策因过度依赖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阻滞了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形成,使得金融结构在产业政策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政府治理能力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产业政策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越强。金融结构具有遮掩效应的逻辑机制,启示制定产业政策时注重促进金融结构市场化,将既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升产业链安全,又能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提升金融安全,一举两得优化国家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产业布局由点及面迅速铺开、部分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同时,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发展、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重陆轻海"理念等隐患也开始凸显,亟需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根据决定性影响因素的差异,可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导向型产业和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五类,在布局过程中,应基于五类产业的内在属性分别制定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发展困境,如技术水平不高、资金匮乏、市场需求不旺等,迫切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因此,为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从产业政策、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培育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主导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培育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本文以政府“超前引领”理论为出发点,梳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如何制定产业政策、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发现,广东省产业政策体现制度超前引领、组织超前引领、技术超前引领及理念超前引领的机理特点,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本文研究对各地结合自身要素禀赋制定产业政策,推动重点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中西部五个有代表性省级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现状与问题分析,依照"寻找差距—目标优化—处理矛盾"的思维逻辑,提出了中西部政府应采用转型过渡、补充完善、优化提升的"三步走"政策创新路径以及依照新时代的要求对该产业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及其配套政策调整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发展中国实体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之一,而促进制造业创新则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手段。本文整合了2005—2016年“地级市—行业”面板数据,以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设立为拟自然实验,探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制造业创新规模和创新质量的提升,自动化程度较高和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享受了较多政策红利。机制探讨表明,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发挥创新驱动效应的关键在于园区扮演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角色,激发了园区内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科研成果与实体产业的有机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厚的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政策有利于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发挥。本文的发现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中国经验,为中国通过实施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应对经济风险能力至关重要。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的2016年为时点,选取2010—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产业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发水平较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政策变动的反应高于研发水平较高的企业。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证实,研发支出作为中介变量发挥作用,存在“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支出增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传导机制,且非国有企业的传导机制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型的基本方向。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光伏太阳能电池)出台了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导致中国相关产业屡遭重创。本文以中国光伏产业遭遇贸易限制措施为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遭遇贸易限制措施冲击效应的原因和主要表征,分析这类冲击效应沿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等向纵深演化的规律,提出了"预警"与"治理"相结合的防范、预警体系的构思,以推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发展,建立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相互协调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3.
省委、省政府对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问题高度重视,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旌意见》,2009年又发布了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11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进入新时期,生物产业作为我省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规划己于2010年10月份由省政府发布实施,为我省原料药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产业集群是其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从产业链、价值链、创业扩散及政府政策体系支撑等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规律,通过解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的总体框架.本文的结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一个新兴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研究难度比较大,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缺少深入的定量研究,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率效应等研究方面加强研究和突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9—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验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的生产率效应;同时考察地方政府回应政策的积极性差异是否改变该产业政策的生产率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生产率;而在积极回应政策的地区,该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强。该生产率效应还呈现累积特征,但在不积极回应政策的地区,前期生产率累积特征不显著。产业政策的间接引导工具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积极回应政策的地区,地方政府显著加强研发补贴、信贷支持和税收激励这三种间接引导工具的实施力度;而在不积极回应政策的地区,三种工具实施力度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虽然发达国家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确提法,但其对确立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却有着历史传统和前瞻视野,其依托新兴技术的产业也可统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文章认为,美英德日等国均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方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侧重点做出了具体选择。各国均十分注重政府扶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同时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也对我国制定并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面对内在发展瓶颈和外部虚拟经济挤出导致的实体经济困境,要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并总结改革开放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特点及二者在经济整体中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具有产业异质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在新发展阶段下政府以产业政策为牵引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直观的经济理论基础。经济现实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虚拟经济发展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作用”,而产业政策则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理与成长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产业自身逻辑演变以及社会型塑互动的结果,它以既有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禀赋等为前提,在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与社会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在萌芽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政府的宏观引导;在形成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规律的联动作用;在成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内生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因而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及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体制性障碍、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悬殊、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经验启示,积极整合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等各大要素的作用,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战略以来,各地都采取了以财政税收为主体的政策手段,以期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但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陷入生存危机的事实说明,在某些特定的行业部门,当前的政策不仅没能推动其发展,反而使其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此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悖论。从政策作用机制、科研创新规律、对外经济协作策略等角度分析了悖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