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非行政命令式的环境政策,绿色信贷对节能减排可能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和六大污染产业层面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绿色信贷对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在微观层面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创新,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和地区示范效应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信贷的节能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相比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的节能减排效应更加明显。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邻近地区的绿色信贷政策亦会对本地的能源强度和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本文认为实施地区差异化和地区联动策略,以及提高市场化水平可充分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节能和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工业碳减排政策,对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和STIRPAT框架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山东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效应,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以能源效率为代表的技术水平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因子,FDI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影响相对较小,而研发强度并未对碳排放的降低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协同治理、提高能源效率、增大节能减排的研发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针对性的工业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估算2001~2010年无锡市工业分行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基于改进的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工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效应分别对工业碳排放起到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工业能源结构变化对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代表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能源强度效应减缓了工业碳排放,但其抑制作用不稳定,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作为应对环境恶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之一,绿色信贷近年来发展迅速。理论方面,研究提出绿色信贷主要通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和信号传递四种效应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实证方面,基于国内29个省域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绿色信贷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并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研究了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整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相比中西部地区,绿色信贷在东部地区的节能减排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能耗结构除在2000—2005年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余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区域分工和协同减排角度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检验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并构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和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边际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表现出倒"U"型态势,拐点之前呈"绿色悖论效应",拐点之后呈"倒逼减排效应";地区碳排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临近趋同性。为了达到环境规制的预期效应并促进碳减排,除了适度增加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以及选择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还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空间杜宾(SDM)计量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电力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Moran’s I统计结果发现电力需求量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模型估计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使其他省份电力需求上升。而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该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经济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其溢出效应也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另外,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实施碳排放减排措施应该考虑空间关联和地理差异性,同时应加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以在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的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减排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认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所得税,能够实现减少碳排放与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现实中,很多欧洲国家通过改变税收扭曲,成功地获得了"双重红利效应"。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开征碳税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现实问题。那么,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中国能否创造出类似于欧洲国家的就业"双重红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中国的就业双重红利问题。最终发现:征收10元/吨的碳税对两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影响并不显著;如果采取征收碳税并减少所得税的"中性"绿色税收政策将会促进中国低碳部门的产出增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不同,中国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然而,在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改革税收体系以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对2005~2010年间北京市CO2排放和碳强度进行了测算,并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历年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差异进行了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到2010年北京市碳排放总量基本呈上升趋势,但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北京市经济和人口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的推进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减缓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3)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和产业结构效应是北京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强度效应(即能源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降低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86-2016年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回归方法对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FDI均产生了碳减排效应,但中、西部地区不显著;三大区域GDP均具有碳增排效应。分样本区间进一步分析表明,三大区域FDI碳排放效应呈现由增排到减排动态变化特征,其中东部地区特征更为显著,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倒"U"型特征。最后,结合地区差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2009—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与门槛模型,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分析绿色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绿色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即绿色投资对碳排放从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碳排放具有连续动态性,前期碳排放总量会对当期碳排放产生影响;绿色投资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外商投资的门槛效应,在高水平外商投资情况下,绿色投资对碳排放的作用表现为抑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工业碳排放总量分解为工业产出规模效应、行业结构效应、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从总效应角度研究了上述四个效应对碳排放总量的作用,其中前三个效应对碳排放均有拉动作用,工业产出规模效应的作用最大。能源强度效应对全行业的碳排放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次,根据1995~2011年工业32个行业四个效应值及其碳排放的面板数据模型,从总体样本和分行业样本两个层面分别研究四大效应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总样本研究表明,全行业工业产出规模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分行业样本研究根据能源强度、RD投入、外资比重及资本密集度分类标准对工业行业进行分类,研究基于行业差异的各因素对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产出规模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不存在行业差异,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不同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合理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DEA模型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问题,在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建筑业碳排放投入指标的影响的基础上,以2005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降低45%的减排目标为样本单元,构建建筑业碳排放效率评价的广义DEA模型。以2003—2012年建筑业为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建筑业碳排放技术效率与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正相关,建筑业碳排放累计冗余与地区经济水平显著负相关;投入指标冗余率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但建筑业碳排放与机械设备累计冗余依然较为严重,建筑业减排潜力较大;建筑业资本存量冗余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化、差异化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周五七  唐宁 《技术经济》2015,34(4):15-22
系统评估了1998—2012年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脱钩弹性,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进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普遍呈下降趋势,但高排放行业的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指数高于中、低排放行业,且高排放行业和低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弹性的波动幅度较大。指出:需要保持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结构性减排在工业碳解锁中的作用,依据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减排以加快行业碳解锁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污染数据为样本建立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运用极值熵值法测度中国环境污染排放强度,从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双重视角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利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①2000—2016年,中国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东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后,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改善明显;2005年以后,中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上升;2012年以前,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呈现交替升降的演变趋势,而近年来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超越东部和中部地区。②从税收总量来看,政府间税收竞争显著抑制污染排放,是一种"趋优竞争"。③从税收结构来看,增值税竞争加剧污染恶化,企业所得税竞争有效抑制污染排放。④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税收竞争程度低,对污染排放影响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税收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⑤从政府环境管制来看,政府间税收竞争与政府环保政策相互影响,显著抑制环境污染。改革官员晋升考核体系、完善税收分权体制和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税收政策是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工具之一。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节能减排税收收入与我国单位GDP能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各个税种的节能减排效应差异较大。其中,增值税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仍有改善空间,而消费税和资源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通过全面改革资源税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以及优化增值税税率等系列措施,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Grossman的经典理论框架下剖析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从规模、技术和结构效应角度分析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机制检验表明,贸易开放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效应和数字经济的技术效应增加碳排放,但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结构效应抑制碳排放,但综合效应会增加碳排放;基于人均GDP的异质性检验显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间接抑制作用无法抵消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贸易开放能够通过直接效应抑制碳排放,但综合效应会增加碳排放;碳泄漏检验显示,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碳泄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7~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并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面板两阶段模型验证了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与3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当市场一体化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市场一体化对污染排放呈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已进入市场一体化的减排阶段;市场一体化强化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显著促进了本地的污染排放。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和地区协同减排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当市场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后具有促进地区协同减排的作用,应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以充分利用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