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僵尸企业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占用着大量的资源,阻碍转型升级和有效化解产能,僵尸企业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成因,与企业本身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银行救济等多方面有关.在考察日本、美国、德国三个国家处理僵尸企业的办法之后,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僵尸企业特点是长期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依靠股东或政府的持续救助维持经营,处于僵而不死状态,近几年,国务院确定了"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工作.僵尸企业的处置就是这些重要工作中较为困难的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东阳公司处置案例的研究,探讨各处置方式的优缺点,以期找到合适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企业存在生产和管理的缺陷,导致企业常年需要通过政府或者贷款机构进行贷款来维系经营,这样的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的阶段,僵尸企业的存在已经成为了阻挡我国经济快速转型的严重阻碍,因此,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始终都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僵尸企业”指丧失自身发展能力,主要依靠外界救助,表现为长期亏损且大量占用社会资源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去产能”等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提出后,“僵尸企业”愈发受到关注,国内学术界出现大量对“僵尸企业”的研究.本文回顾了国内近五年来有关“僵尸企业”的研究进展,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梳理,第一,“僵尸企业的”的概念和分布特征;第二,美国、日本和韩国处置“僵尸企业”的经验与教训;第三,针对我国而言,不同行为主体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3)
巴西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同属于金砖国家。但受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资本外逃、巴西反腐"洗车"行动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放缓等原因,巴西经济持续下滑,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破产重组后获得新生。巴西某施工企业的破产重组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对我国完善破产重组制度,解决"僵尸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僵尸企业"主要出现在传统重化工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受全球经济形势走低和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影响,但从主观上看是由我国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过度干预行为造成的。"僵尸企业"危害巨大,轻则将使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恶化,浪费社会资源,导致市场不公;重则将会在债务、生产、就业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引发系统性风险。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上一阶段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延续和升级。立足我国特殊情况,应加强调研摸底工作,全面评估和科学界定"僵尸企业";发挥市场机制清退"僵尸企业"的积极作用;严格执行企业退市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置路径。  相似文献   

7.
8.
9.
张俭  童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133-134
首先定义“僵尸”上市公司,然后将“僵尸”上市公司分为四种典型类别,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才能减少“僵尸”上市公司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以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对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而地方产业政策则会加剧僵尸企业的形成;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以及去产能政策会调节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上述结论从宏观产业政策的角度提供了我国僵尸企业成因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为协调央地关系、僵尸企业出清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7,(5):175-188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相似文献   

12.
存款机构的高负债经营,容易使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甚至发生倒闭风险。为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的经营安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此来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存款保险制度亦成为我国银行业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有效选择。但存款保险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制度上的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存款保险立法,变隐性存款保险为显性存款保险;在金融机构推行强制存款保险;发挥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破产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金融生态是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调节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为缓慢,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从金融生态主体方面看主要是经营人才缺乏、资金来源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和盈利能力有限,从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看主要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和群众认知程度低,从金融生态调节上看主要是自身内部调节与社会外部调节机制均不健全。为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需要健全其金融生态主体,优化其金融生态环境和健全其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个税自行申报——导引价值、制度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税自行申报具有培育纳税人权利与责任意识、收集纳税人信息,有效监控税源和倒逼税制改革等导引价值。然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分类征收方法、"一刀切"扣除项目以及完税凭证协查机制等与个税自行申报存在诸多矛盾,这是个税自行申报元年遇冷的根本原因。因此,应把个税税制改革作为个税自行申报有效运行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同步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与先行省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有其特殊的内涵,受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压力更大、任务更加艰巨。依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应以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逐步完善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保险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渐进式的推进,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前谋划,化解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于甘肃省农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税负竞争与正常企业逃税行为的角度探讨僵尸企业的负外部性。实证结果发现,给定企业的核算利润,僵尸企业占比越高,正常企业报告利润越低,即僵尸企业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正常企业通过低报或瞒报利润的方式逃避所得税的行为。其作用机制为:无纳税能力且需要财政补贴的僵尸企业使地方财政收入更多依赖于向有纳税能力的正常企业征税,提高了正常企业的税率,高税率增加了正常企业逃税的边际收益。税率提高造成的正向逃税激励超过了征管加强造成的负向逃税激励。本文为理解企业逃税行为识别出新的动因和机制,丰富了对僵尸企业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产能过剩的后果、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产能过剩问题也不断涌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应坚持“双稳健”政策,抑制供给扩张,扩大内需,调整消费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的趋势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的可替代性的再生能源。而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低碳技术和制度设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21世纪的繁荣富强。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及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施电子政务运行环境的主要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电子政务的建设热潮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发展电子政务还存在许多运行环境上的障碍,不予清除就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目标。为此,作者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时期,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推进,大量北京企业外迁,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辐射全国,高科技企业外迁本属应有之责,但与上海和深圳相比,北京高科技企业出现疏解相对多、新增相对少的现象.研究认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是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举措,具体包括:完善产业禁限目录,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促进科创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建立健全发现机制,助力科创企业开花结果;围绕高精尖产业,促进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成长为参天大树;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助力不能在京落地的成果在京外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