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市公司季度盈余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盈余的信息含量可以通过股票报酬率(股价变动)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价.采用此方法的逻辑基础是:如果一条消息能够导致信息接受者所关心的随机变量可能分布的变化,那么这条消息就传递了信息.在国外,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最早始于本斯顿(Benston,1966)以及鲍尔和布朗(Balland Brown,1968),他们通过探讨证券价格变动与盈余变动之间显著关联来检验盈余的信息含量.在我国,较早运用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关系方面做实证研究的是赵宇龙博士.1998年,他借鉴Ball和Brown(1968)的研究方法,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1994~1996年年报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1999年陈晓、陈小悦和刘钊对1994~1997年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盈余披露进行了检验;陆宇峰(1999)对1993~1997年年度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2003年,郭菁对1999~2001年的中期报告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困扰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配股动机出发,采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分析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导型的.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薛媛 《投资与合作》2011,(12):39-39,41
现有盈余管理研究大多以年度盈余为基础展开,而对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中报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文献做了综述,主要关注不同季度盈余特征差异及其解释和季度分布特征。之后,对文章整体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困境的影响,深化利益相关者对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显著正相关,公司前三年进行正向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而实证结果没有得出真实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并不能说明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没有显著影响,只是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两者关系不能很好的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5.
白周蕤 《云南金融》2011,(6X):155-155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避免发生政治成本、规避债务契约约束以及避免上市公司摘牌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等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7.
唐静 《时代金融》2008,(1):53-54
存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是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和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5个方面,研究和分析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都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不加区分,一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利润操纵的另一个手段,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那么,盈余管理的动机究竟有哪些?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一基本问题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证券市场中,微利上市公司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运用配对t检验法,以分析2011年至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0%,1%)区间为样本对象.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微利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是利用非经营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与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相对短期过度自信而言,管理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过度自信;短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而长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IPO盈余管理动机的基础上,研究了IPO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影响。以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1家公司为对象,通过研究其2006-2010五年的经济数据,运用改进后的Jones模型,得出两个结论:上市公司的业绩在IPO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上市前两年的业绩高于IPO当年及IPO后两年;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的操纵。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期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247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PO前的盈余管理对IPO后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IPO前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就越大,即IPO前正向盈余管理将会导致IPO后经营业绩下滑。  相似文献   

14.
王克敏  廉鹏 《会计研究》2012,(3):72-77,95
本文研究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性向自愿性披露的变化对首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首发上市制度影响条件下,自愿性盈利预测制度使首发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偏好明显下降,盈利预测高估程度明显降低,且激进会计政策选择偏好明显下降,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市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关系在不同年度、不同前期审计意见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这表明,一方面审计师变更影响到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即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前期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且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强化,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及其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两方面,研究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检验表明在调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与管理者的年度报酬水平和股权激励呈正相关关系,另外,盈余管理对薪酬业债敏感性也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制度是一项强制性分红制度,这种政策带来的强制性分红压力会沿着企业控制层级往下转移.本文实证检验了强制性分红对中央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企业会通过减少盈余的方式规避该政策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金子塔层级越低的中央企业这种规避行为越明显.进一步,中央企业面临强制性分红压力与业绩考核压力时,更注重业绩考核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实施效果,为政策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756家国有上市公司2012-2015年的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衍生工具使用对利润波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衍生工具使用显著降低利润波动性;(2)应计项目是衍生工具降低利润波动性的中介变量,且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利润平滑,而现金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衍生工具种类与经济复杂性影响利润平滑效果;(4)2014年7月1日实施的CAS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显著削弱了衍生工具的利润平滑效果。本文首次明确了衍生工具影响利润波动性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于规范衍生工具使用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documents Australian firms'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o product price controls established b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1970s. We predict that firms subject to price controls will adjust their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accruals downward to reduce reported net income and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pproval of the requested price increase. To control for the confounding effect of performance, we analyse the performance of two groups of firms subject to price scrutiny prior to the event window and estimat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se firm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firms during the period of scrutiny. Our results based on both longitudinal and a cross sectional experimental designs confirm that firms that were subject to the greatest scrutiny engaged in significant neg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crutiny, but not outside that period. Further, firms that were not subject to price controls did not engage in any significant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the same periods.
JEL classification: M41; M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