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间的差异。本文研究新旧准则下该差异相对于合并报表净利润的增量信息含量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上述差异在旧准则下并没有为母公司投资者的股票定价决策带来额外的信息;而在新准则下,该差异的决策相关性显著提高,并能提供合并报表净利润之外的增量信息含量。这就意味着,合并报表净利润中已包括但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中未包括的子公司已实现而未分配盈余,能够在合并报表净利润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使得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间的差异骤然扩大,这对上市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决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以及企业集团内部的业绩考评等方面都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述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就相关决策者应如何合理使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信息做了评析。本文认为,合并报表净利润为股东和债权人决策提供了基础性盈利信息,而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则具有补充作用;就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而言,母公司只有依照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两者孰低原则进行股利分配,才能确保财务稳健;从内部业绩评价的角度看,考评母公司管理层的业绩时,在评价体系中应赋予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以适当的权重,从而既起到有效激励的效果,又有利于财务资源的集中控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的核算方式,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各不相同.旧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日会计实务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日常会计实务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不要求调整为权益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了2009年至2014年的ST企业,及因欠款未还被提起诉讼、因债务重组低价出售资产、资不抵债和因虚构利润被违规处理的企业作为财务危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对比了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财务危机预警效果差异。研究结论显示,合并报表的总体预警效果略优于母公司报表;但当母公司采用经营主导型战略时,母公司报表数据的财务预警效果优于合并报表;当母公司采用投资主导型战略时,随着合并报表包含的增量信息增多,其财务危机预警效果较明显的优于母公司报表。论文进一步拓展了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信息有用性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债权人视角下财务危机预警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了2009年至2014年的ST企业,及因欠款未还被提起诉讼、因债务重组低价出售资产、资不抵债和因虚构利润被违规处理的企业作为财务危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实证对比了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财务危机预警效果差异。研究结论显示,合并报表的总体预警效果略优于母公司报表;但当母公司采用经营主导型战略时,母公司报表数据的财务预警效果优于合并报表;当母公司采用投资主导型战略时,随着合并报表包含的增量信息增多,其财务危机预警效果较明显的优于母公司报表。论文进一步拓展了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信息有用性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债权人视角下财务危机预警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合并会计报表时,利润分配以什么为基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情况下,母公司利润分配是以母公司净利润为基础还是以合并净利润为基础,必是实务界经常要争论的问题。目前有以下三种处理意见:第一种是合并的净利润,第二种是母公司的净利润,第三种是合并与母公司净利润孰低法。按照合并报表母公司理论,应以母公司净利润作为利润分配依据。因为合并报表并非一个法律主体,而利润分配则是一个法律主体的自主行为,所以理应以母公司净利润为基础。但在合并利润小于母公司利润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合并报表中利润分配出现红字的现象。因此从稳健原则出发…  相似文献   

7.
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我国要求母公司同时编制和提供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这一制度安排出发,检验了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研究得出,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的合并报表在预测集团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并没有显著优于母公司报表。在分析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方面,母公司报表可以提供显著的增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尤其是中央企业开始上缴国有资本红利后,利润分配的管理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利润分配,到底是以母公司利润还是以合并报表的利润为决策依据?各方存在不同的意见。笔者从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可供分配利润的差异,与有关部门的看法及结合两个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以母公司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审计意见对贷款续新的影响是从债权关系的视角考察审计意见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利用上市公司2005~2008年年报披露的数据,分析上一年审计意见与次年贷款续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银行因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而作出不同的贷款决策,审计意见在银行货款的决定过程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新审计报告准则在行文格式的改变进一步增强了可理解性和决策有用性。  相似文献   

10.
卞蔚如 《上海会计》2009,(12):25-26
自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的合并报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与变革,直至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才正式将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单独准则作明确的理论阐述和规定。新准则合并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由原来的母公司理论转变为实体理论,将所有者和债权人置于同等地位,使合并会计报表不再是专为控股股东所使用,而是满足所有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次,对合并报表的范围进行调整,规定小规模的子公司、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更完整地反映了企业所控制的资源。最后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更突出了控制是编制合并报表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构成我国证券市场主体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以及公允价值自身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实证结果发现: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两种金融资产中,只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不仅为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和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能够帮助监管层和实务界正确认识公允价值在股票市场上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7年会计准则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其中有21项不同程度的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14年出台了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财会[2014]6号),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也反映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的重要性。但随着公允价值得以恢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也给某些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3.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海燕 《中国外资》2011,(24):54-55
公允价值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的一项全新的计量方式,这种计量方式的产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公允价值的本质与内涵进行解析,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会计政策选择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但它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着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利益集团,是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由于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扩大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因此,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喻凯  李良玉 《财务与金融》2010,(6):25-31,79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近四年的实施,其效果怎么呢?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对此本文以主板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从而证实了新准则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第一年,其中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运用备受关注。本文在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变革的基础上,以沪市96家ST公司①2007年年报资料为依据,重点对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我们发现,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并且受新准则影响部分的价值相关性改善程度显著高于不受影响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受影响部分信息质量改善的贡献。研究还发现,对于非金融行业,非公允净资产比公允净资产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对于金融行业,二者没有显著差别。本文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确实将原有准则的不合理部分做了修正,其实施有助于会计质量的整体提高。但是这种修正并不是简单地盲目采用公允价值,而是综合考虑各种计价方式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国乃至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该准则对现行基本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改和多方面完善,广泛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和原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向,并更能适用我国的会计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新基本准则对原基本准则的一些改进,然后就新基本准则某些关键问题来看仍有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推敲的地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对新基本准则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Effective 1st January 2007, 38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ASBE) had become applicable to listed companies in mainland China.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latest standards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accounting harmonisation process in China. Previous studies, though rather scarce, had compared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companies simultaneously being listed o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However, the very recent impact of the new ASBE has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domestic Chinese companie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SBE. The financial figures of each item reported under the old Chinese Account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new ASBE were collected in pairs and were analysed. Except for the test results on total assets and shareholders' equity, the other resul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ired figures of net assets per share, operating revenue, profit before tax, net profit, net profit after extraordinary gains and losses, basic earnings per share, net cash 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and the per share value.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xplores developments in the choice of measurement method in financial reporting over the half century that has elapsed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Abacus in 1965. The discussion is confined to the specific problem of measuring individua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 wider problems of the choice of measurement unit (as in inflation accounting) or capital maintenance (as in income measurement). Changes in financial reporting practice and standards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s in academic research. This has been a two‐way process: research has been stimulated by problems of practice, and practice, particularly as embodied in standard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Both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notably the inflation of the 1970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arted in 2007. Historical cost has retained its position as the predominant measurement technique in practice, but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value measurements, although the principles for choosing between alternative current values (particularly ‘entry’ values as opposed to ‘exit’ values) require further exploration by standard setters, assisted by academ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