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寻均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教育公平、教育财政配置资源的原则和教育投资的收益率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作出了理论分析,并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透析了我国建构公共财政体制的迫切性和促使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梁馨月  张玺 《商》2014,(26):252-252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处于非均衡配置状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等还存在明显差距。本文笔者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以有利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平等和公平。  相似文献   

3.
实现公共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架构,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性能的直接体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大方针所起到的协调性作用。通过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分析我国公共财政的现状,探讨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商》2015,(21):284-285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出现的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由于经济水平和政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的县际之间以及城乡的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出现差异。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施以及教师质量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本文以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进行制度设计,以期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存在许多不均衡的状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公共财政对于缓解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理顺公共财政与义务教育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力度,是我国更好更快的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尤其是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物品,其能否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中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差异近几年呈现缩小的态势。这为构建公共卫生支出资源在全社会的和谐分配、尽快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了一个理论和现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为此,必须加快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并均衡各区域经济,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李煦 《现代商业》2011,(21):34-35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择校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恶劣影响也已成为既定事实。本文通过对择校现象成因的分析,建立择校现象的形成及影响机制模型,明确择校与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影响关系,并结合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构建改变择校现状的方法,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选择。采用德尔斐法对2004-2011年间黑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全省的义务教育在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上都是不均等的,且不均等程度最大的是城乡义务教育的投入,其次是义务教育的过程。黑龙江省应合理配置全省的义务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发展,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0)
我国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就业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少应采取以下措施: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剖析了南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现状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的发展规划,并认为推动南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将进一步均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需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失衡局面。本研究建议相关政府应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字化转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项目建设,推动南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有南昌特色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以加快实现南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战略。  相似文献   

12.
税收征管资源的均衡配置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税收征管资源无论在空间配置还是时间配置上都存在非均衡性。为尽可能实现征管资源的均衡配置,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手段创新。  相似文献   

13.
谢俊 《商业时代》2011,(12):52-53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资源的平等,这意味着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平衡将成为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在财政均衡视角下,总结了国外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并对我国当前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公共产品收益分享不公平、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失衡。因此,必须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研究和学习国外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陈小安 《消费导刊》2009,(9):235-235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是非均衡供给,为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革:合理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类别,国家、个人之间合理分摊成本;开放医疗供给体系,增加医疗服务主体;分解医疗供给的各环节,引进各环节的竞争;尊重消费者主权,发挥消费者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6.
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及公共服务分配失衡的现实,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国际经验表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是财政均衡化,而财政均衡化则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解。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大致可以分两步走:在短期内要调整现行财税体制,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均等化水平和财政能力;从长期来看,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实现均等化目标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加以阐释,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与条件,政府要明确在缩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统一分割的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系、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普及城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拓展和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等工作,来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姜鑫  罗佳 《市场研究》2012,(4):14-18
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城乡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客观反映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距,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接受社会保障服务的权利,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0.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是统筹城乡差距、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河南省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悬殊、教科文卫分配严重失衡、城乡社会保障不均等等诸多问题.为体现我国公平正义,政府应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及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模式、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等措施,逐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