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文结合企业审计中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分析了审计证据收集中事前收集、事中获取及证据鉴定三个步骤的工作要点以及审计证据收集质量控制策略,并探讨了合理应用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以支持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哲 《魅力中国》2013,(20):9-9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由此可见,新刑诉法实施后,非法证据排除将贯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侦查监督部门作为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活动合法性进行监督的职能部门之一,如何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怎样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适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在侦查监督工作中正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佳 《重庆与世界》2013,(7):46-48,75
证据是诉讼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料,证据的完整度和真实度决定着案件事实情况被还原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收集手段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定案证据来源于证据,但并非所有的证据都能成为定案证据,只有经过举证、质证、认证以及审查判断后的证据才能最终成为判定待决案件的定案证据。二者的范围和含义不同,在法律上的地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林素丽 《魅力中国》2010,(3X):131-131
如果说质量是公证的生命线,证据的釆集就是公证质量的保证。办证中应当如何收集证据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公证员和公证机构自身执业风险,作为公证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提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为伪劣种子造成损害而到法院投诉的案件越来越多,但在审理中有些农民朋友不能提供有效、合法的证据。因此,为防止伪劣种子带来的损害,农民兄弟应注意收集有关证据,为发生损害时提起诉讼作好准备。伪劣种子案件的证据有几个特点:1、原始证据容易灭失,即种子播种以后,便不能复原、复制,重新取证的真实性很 难保证。2、损害后果的证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过了时间,证据便难成立。如 抽穗扬花期不一致的情况,过了期限便难以取得;又如减产或绝收既成事实时,为了减少损失要换茬或补种,原始状态便不能保留。3、造成损害的…  相似文献   

6.
张丽 《中国集体经济》2014,(27):115-116
审计工作的实质是不断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而充分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文章就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阐述,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列述了审计证据充分性判断的具体要求,揭示出目前审计证据充分性判断存在的问题,在探究其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化证人出庭和保护制度,互联网时代检察机关在证据的收集、保存和运用等方面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在Web2.0时代,如何进一步适应网络特点,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新规定。提出网络时代运用电子证据,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效打击职务犯罪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具有复杂性、易消失性、被动性。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的收集既涉及到法律问题也涉及到诉讼技巧问题。这些证据根据证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顺利收集侵权证据,著作权人一方面要提高权利保护意识,留存相关证据材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或侵权行为人进行沟通;同时要通过证据公证保全、其他第三方机构保全等方式来收集证据。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控制,尤其是加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裴红霞  陈富强 《魅力中国》2011,(10):364-364
受贿案件的证据具有单一性、隐蔽性、易变性、间接证据的决定性等诸多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因此.侦查人员更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深入细致地收集证据:在审查证据时,必须紧紧围绕证据的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并注重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对案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李青 《理论观察》2023,(11):106-110
合意要件是垄断协议的灵魂,一方寻求同意且相对人明示或默示同意,双方达成“一致意愿”。由于协同行为中的合意达成极具隐蔽性且直接证据难以收集,执法机关多依靠沟通证据、经济证据等间接证据认定协同行为。虽然美国与欧盟均重视沟通证据,但态度上有所差异。在运用间接证据的过程中,沟通证据不仅不可或缺,且具有优位性,经济证据是对沟通证据的补强。《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第6条第2项规定了沟通证据的两种情形,“意思联络”对合意要件的证明力要低于“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对合意要件的证明力则要区别不同情形,私下信息交流对合意要件的证明力要高于公开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证据是案件的核心。重视证据,强化证据观念是不断提高案件质量,依法办案、文明办案的必然要求。长期的司法实践表明,我们只有在依法取证上下功夫,以确凿、充分的证据为基础,才能办铁案,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贪队伍也才能取信于民。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的要求,结合当前的反贪工作实践,做好收集和固定证据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树立全面的证据观念。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全面地收集证据更加有利于办案人员慎重定性,扩大线索,拓宽案源,确保办案质量。但是根据以往的习惯做法,反贪侦查人…  相似文献   

12.
李伟 《科技和产业》2006,6(11):54-56,69
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审计证据的采集工作造成巨大冲击,手工采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全文阐述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审计证据采集工作的影响,并探讨了计算机辅助采集审计证据的技术以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辉 《魅力中国》2014,(12):308-308
证据是刑事诉讼程序的灵魂,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就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如何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从而对被告人进行正确定罪处刑,就是一个如何对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和判断及运用的过程。在公诉案件证据审查过程中,应以证据的“三性”为切入点,进行单独审查、比对审查、综合审查。唯有如此,才能对整个案件事实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进而在法庭上运用自如,如鱼得水,从而达到指控有力、被告人认罪伏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周海 《重庆与世界》2013,30(2):48-50
在任何案件的审理中,查明案件事实关键都在于证据。证据提交法官后由法官按照法定程序审查,对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证据予以采信,即具有可采性的证据,这些被法官采信的证据是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的根据,被称为定案证据。定案证据有别于证据,两者在概念、外延、证据属性、所处诉讼阶段、使用主体等方面存在差别,但两者又存在必然联系,定案证据来源于证据,证据与定案证据的使用目的都是证明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取证权利有限、欠缺程序保障,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往往陷入取证不能、举证不足的困境.为此,应当从规定当事人之间对于对方取证的协助配合义务、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制裁措施、明确规定法院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义务等方面加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换位思维方法的概念和意义,探讨了换位思维方法的应用问题.认为,在案件证据的收集过程中,技术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变换观察的位置、角度拍摄现场照片和录制犯罪现场状况,通过巡视换位观察发现犯罪遗留物证和分析研究遗留物证与犯罪活动的联系,才能为案件的顺利侦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宋铭欣 《魅力中国》2009,(31):72-72
电子证据带着一幅崭新的面孔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不像人证那样绘声绘色,也不像物证那样掷地有声。它更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幽灵,在人类执法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发挥着神奇的证明作用。无论是新型的电子商务或政务案件、计算机犯罪案件,还是传统的民事侵权案件、行政执法案件与劳动纠纷案件等等,都有可能成为电子证据大显身手的舞台。不过,长期以来我国证据法停滞不前,迟迟未能明确赋予电子证据以合法的身份。虽然司法实践中采用电子证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法律规范中有关电子证据的条文仍然少得可怜。本文拟从电子证据的归类、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是各国刑事诉讼立法,尤其是司法所无法回避而又难以抉择的棘手问题.本文研究了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的一般理论,解析了非法证据之内涵,认为非法证据之外延包括提供证据和实物证据,分析了证据能力与证明力之间的关系,并对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刘晓静  李忠君 《魅力中国》2010,(26):144-144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特点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新的形态出现的证据形式在证据法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定义为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证据相比较,电子证据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公证书做为一种证据,经常出现在人民法院的诉讼过程中。公证书的特殊诉讼证据作用源于其基本属性,在诉讼中能较好地发挥法律约束力,与审判过程具有密切联系。重视和发挥好公证书的特殊证据作用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确保案件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