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广西东兴市江平江江平镇旧街河段治理工程的工程概况,河段治理采用生态绿化混凝土护坡,通过对生态混凝土治理模式、传统护砌弊端、科技创新点、投资、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护岸形式,并为相似河流护坡的生态治理恢复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广西东兴市江平江江平镇旧街河段治理工程的工程概况,河段治理采用生态绿化混凝土护坡,通过对生态混凝土治理模式、传统护砌弊端、科技创新点、投资、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护岸形式,并为相似河流护坡的生态治理恢复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护坡,如干砌石护坡、混凝土板护坡等很难适应现代城市要求的生态、环保、节约资源等功能。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护坡形式,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工程。  相似文献   

4.
在冬季路桥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是必不可少的施工材料之一,而混凝土的浇筑又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冬季寒冷环境里对路桥工程各方面的质量、方案有更高要求的时候,更是要求有更严格的标准。本文介绍了混凝土冻害原理,探讨了冬季路桥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总结了路桥工程冬季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发展中,高层建筑作为发展的重要结构组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层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完工质量、使用寿命以及工程的安全性。现代高层建筑工程建施工单位需要以技术控制和管理为中心,使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笔者经过数年混凝土施工经验,就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和管理的重点进行了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6.
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混凝土施工中,从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严加控制,就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保证工程质量。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对混凝土外观检查和混凝土强度的质量检查,主要从检查的指标和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再生混凝土技术作为发展生态、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较普通混凝土结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阻碍了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组合结构中,形成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弥补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的不足,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是完全可行的,这为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结构工程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瑞  郝丽利 《民营科技》2013,(5):165-165
建筑主体工程指基于地基基础之上,接受、承担和传递建设工程所有上部荷载,维持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承重结构体系。其组成部分包括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和钢结构工程。现重点对砌体工程的砖混结构及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常晨 《价值工程》2024,(14):125-128
在水运工程中,航道护岸的生态能力是绿色航道建设和运营的重要指标。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一种全新的护坡形式——生态混凝土护坡开始应用于工程中,其具备能满足混凝土承载要求,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并能为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的重要特性。本文依托山东小清河复航工程护岸部分施工,对钢渣多孔生态混凝土在生态护坡中的应用方案、施工工艺开展研究,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清水混凝土工程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它坚持以混凝土一次成型,不做任何修饰,体现"素面朝天"的品质。北京天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承建了望京、钱潮古运、剑桥春雨等多个大型住宅小区,针对住宅楼质量要求高,业主对混凝土面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及清水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可变因素多。文章从测量放线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阐述及刨析了其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为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清水混凝土住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等物理指标上。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引入能值负载率和能值投资率,定量分析泡沫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生态性能。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的环境负载率和能值投资率均低于普通混凝土的环境负载率和能值投资率,这说明生产单位产量的泡沫混凝土对环境的影响小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剑 《企业技术开发》2006,25(5):36-37,60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总里程的不断增加,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愈来愈严重,所以有必要进行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章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筛选原则、指标初选、指标体系确立的具体分析与研究,完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红  程典  米锋 《价值工程》2012,31(23):92-93
近年来,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并形成了许多矿区废弃地。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山西阳泉市煤矿区废弃地相关特点,对生态植被恢复具体技术和方法进行筛选,最终在土壤基质改良和人工造林两方面找到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婵娟  焦有权 《价值工程》2022,41(7):142-144
以北京市密云水库张家坟水文站基本水尺断面混凝土冻融修复为例,介绍了工程修复准备,并对张家坟水文站基本水尺断面混凝土冻融修复进行了工程条件分析,并严格遵照修复设计依据制定了修复工程方案并实施.可以看出,对于长期运行的水工建筑物,进行常态化的工程修复非常必须,尤其是北方地区混凝土冻融破坏,更要从工程安全、迎汛安全、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面向区域经济建设要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与高职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文章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运行、人才培养评价5个方面,构建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文化,企业是主体。发展低碳文化就是从人治自然地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就是将低碳企业文化流程化、制度化,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落地",使企业低碳理念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形成有生态特色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就是实现文化融合,达到形的一致、心的一致、行的一致,使低碳文化真正在员工心中"生根;"就是实践上推进企业变革和创新管理,推动企业形成清洁集约的生产方式,创造绿色产品,节约资源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共生和协同的新型经济运行模式,就产业链而言,其体现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网络。本文分析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为例给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如何使企业适应变化、参与竞争、开拓市场,是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企业培训十分注重成本/效益比,这与教学设计的思想不谋而合。教学设计能为企业培训与开发提供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其中“双主”企业培训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势必给企业培训过程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颖  秦双双 《价值工程》2022,41(8):156-158
为分析高速公路建设期碳排放,将高速公路建设期的范围界定为材料物化、机械施工和材料运输三个阶段,依据排放系数法构建三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根据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以及工程量清单对具体高速公路展开实例分析,对各阶段碳排放量展开对比分析.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为高速公路施工方采取相应的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  相似文献   

20.
What does virtual water conceal?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political ecology with ecological economics to ques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virtual water as part of an independent objective reality, rather than as a construction supported by pre‐existing ideas. The discourse promoting both the concept of virtual water and the methodologies used to estimate virtual water flows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some underlying ideas that are framed within market logic and the rational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nsequently, it produces a representation of water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at does not challenge the hegemonic construction of water scarcity in nature, and proposes a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is to maximiz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the resource. We reveal the ideas underlying the virtual water concept to show how a critical approach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can be complemented by political ecology theories. In this article, we use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ive of contrasting this reflec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water in the horticultural sector of Almería (southern Spain), in order to bring to light those aspects made invisibl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virtual water indicator in a concrete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