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科学问题,既是我国城镇化向山区推进的战略性工作,又是山地城乡规划与建设的技术难题和紧迫任务。针对当前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研究存在视角错位,通过对山地城市灾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出现的诸多灾害问题的本质,是空间承载灾害能力偏弱而导致灾害对空间的破坏引发的。为此,提出从城市实体空间视角进行防灾减灾的空间适灾思路,建立从宏观整体环境、中观空间形态、微观空间要素三个空间层面展开空间适灾研究的思路框架,以期为城市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阳 《价值工程》2021,40(16):10-11
规划以"城市双修"为基本理念,重点梳理和认识沈阳城市滨水空间价值,在挖掘空间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打造沈阳高品质滨水生活新空间"的战略构想,遵循多层次、分片区、有重点的设计思路,制定"宏观多元统筹——中观精细管控——微观精品示范"三大层面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3.
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空间,对承载公共生活、维系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公共空间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在预先设定的城市功能和自发的、随机变化的市民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自身活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综合考虑。基于弹性设计理论从城市、场所、设施三个不同维度,提出了"框架+留白"的开放的空间结构、包容性的场所以及可变的设施等思路,探讨了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相比,弹性设计是一个开放式过程,具有多层次动态反馈的特点,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动态变化的功能需求,实现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病"作为已然的现实存在,一方面充斥着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充溢在社会学者的研究范畴之内。以往的研究较多将"城市病"框定在宏观——社会层面,强调人口、交通、环境、住房、贫困等问题,却较少涉及甚至忽略城市精神问题的考量。齐美尔关于大城市精神生活的诊疗,包括"持续"的精神紧张、理智压倒情感、计算统摄一切的"城市生存原则"和冷漠—反感—矜持(审慎)的人际交往态度以及无意义感的个人存在,这些问题理应囊括在"城市病"的范畴之内,作为"城市病"的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结构系统,并尝试通过具有共同体性质的"城市气质"的建构祛除"城市病"。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正由追求经济效益的空间增长转向追求城市质量的空间治理,迫切需要适合于我国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与空间治理的理论和方法。城市政治地理研究在经典政治地理学基础上,吸收多学科对"城市政治"和"城市空间"的研究,通过聚焦于"权力"、"空间"与"城市"三个核心要素,以城市政治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空间与城市政治或权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和过程,从而指向城市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不充分,以更好发挥城市政府在城市空间治理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城市住宅容积率的确定机制,指出它由三个环节决定:在宏观层面,经济、人口和土地确定平均容积率;在中观层面,级差地租、规划控制和城市空间结构对容积率进行再分配和调整;在微观层面,住宅空间形态和居住文化对容积率进行修正.通过对完整机制的分析,指出目前在容积率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市正经历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重大转型,对高品质多类型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步提升.建筑学界对"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微型化趋势使小尺度公共空间讨论重回历史舞台.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对当前微更新建设以及修补城市断裂肌理,重塑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小微公共空间具有时代...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空间不仅是链接城市聚居体各阶层的融合纽带,还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重要力量.本文以城市绿色空间为桥梁.从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涵理解入手,剖析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重庆市区域特点,提出了将"城市绿色空闻(空间)-城市环境艺术(视角)-地域文化(人间)"为一体的"宜居重庆"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与财务研究的一个可拓展领域,即宏观因素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文中将宏观因素分为宏观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描述了一些可研究方面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宏观与微观实体紧密结合的环境中,研究宏观因素与微观企业行为可以为当代会计与财务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三篇第9期《黄石模式:住房保障创新和发展的新模式》(武汉大学中国住房保障研究中心曾国安)第12期《"居住粘性"下的城市"空间失配"问题研究——来自杭州的微观事实及分析》(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虞晓芬梁超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均衡格局下的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空间均衡的概念,以长沙市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出发,以追求空间均衡为目标,针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宏观范畴与微观范畴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均衡进行探讨,宏观层面上重点对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定位进行空间理解,微观上重点从居住—就业平衡、公共资源配置、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权力配置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空间均衡应予以关注的重点,希冀对长沙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格局中,中心城区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在深入研究剖析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功能承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国际开放等相关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中心城区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的四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从“泛健康”视角对当前高密度的城市设计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拓展,建构了由空间(Spatial)、功能(Function)、健康(Health)、品质(Quality)四个维度组成的高密度城市设计内容架构。进而,在SFHQ整体健康效应的高密度城市设计内容基础上,结合相关城市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探索并提出“泛健康”视角下的高密度城市设计方法,以应对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复杂性,促进城市高效、健康、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重游者比率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根据艾克特内芮特科尔(EchtnerRitchie)的城市空间感知形象的评价模型与科扎克(Kozak)重游空间决策模型,实证研究尝试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就空间视角下影响旅游者的重游意向的因素及影响效应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拥有丰富文化节庆活动以及体育文化设施的城市空间是促使游客重游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新开发的满足游客娱乐休闲和深度体验的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是吸引游客重游的重要因素。为塑造城市形象与可持续营销决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引介“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城镇空间研究”这一前沿领域,结合城市复杂系统、城市空间动态衍生、城市空间组织秩序、城市微观主体等问题,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CA元胞自动机、分形分维、多主体模型等理论角度对城市规划学应用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由此提出这些复杂科学理论研究城镇空间问题的新思路、新技术与新方法,最后展望通过多种理论方法的集成实现复杂性科学与城市规划的融合,从而丰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成果,启发更多的学科交叉。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土地利用重心放在建设用地,以绿地为核心的生态用地概念因过于突出绿色保护而忽视了非建设用地的功能和品质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通过建构开放空间体系,突出利用功能,赋予其更积极的社会、经济、景观和文化含义,实现从"空间管控"到"空间利用"的转变,盘活占据城乡绝大部分的非建设用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国内外有关开放空间的国家法规条例、文献著作及规划成果为分析对象,从行政管理、学术研究、规划实施三个层面比较开放空间界定视角的异同,解析典型国家——美英日澳及我国开放空间分类体系。结合开放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以及当代规划新范式,提出适用于我国实际的开放空间界定目  相似文献   

17.
郑善文  马默衡  李海龙  汪坚强  张芯蕾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4):中插21-中插27
生态空间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空间文化服务对增进居民福祉、提升人居品质有着重要贡献.基于国际文献比较,分析总结城市生态空间文化服务的研究趋势和问题,进而以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建立文化遗产、美学、教育、休闲娱乐等"7类13项"评价要素体系,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居民感受和福祉视角对研究区生态空间文化服务进行定量和空间化评价,使生态空间供给和文化服务需求间产生有效链接,并对研究区生态空间布局和景观要素、设施配套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揭示共享城市是一种正在走向实现的人类文明智慧和可持续发展观紧密结合的理想城市新范式,但目前也存在负效应探讨不足,以及作为城市整体的实践机制研究不足的缺失.在对共享城市概念推动的国内外代表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人们主要运用政策制定、空间设计和活动策划的手段,促使城市的实物、空间、服务和技术资源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与使用,为城市问题创造更有效率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解决方案.综上提出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一是建立"充分共享"的规划空间认识,从空间盲目扩张和功能一刀切的旧发展方式转变为对有限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经营;二是填补"约治共享"的规划管理空白,限制共享经济的非理性空间扩张与负面影响,从制度层面建立新兴共享空间的监管机制;三是创新"激活共享"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开发中创造更多共享可能的城市空间资源,在城市修补中创造更加紧密交往的居民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9.
论会计伦理     
正一、会计伦理研究现状与理性价值期许(一)会计伦理研究现状现仅就作者视野所及,按照时间顺序列示部分文章如下:"会计伦理何去何从?"(李冬,2010)、"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翟胜宝,2009)、"会计伦理社会学视角研究"(吴中春,2008)、"会计伦理建设研究"(白丽丽,2008)、"会计伦理教育:困境、目标及实现路径"(李志斌,2007)、"会计准则执行的伦理机制"(李志斌,2007)、"关于会计伦理的哲学思考"(朱光磊,2007)、"会计行为的伦理约束"(李志斌,2006,)、"会计造假行为的伦理学分析"(何小红,2006)、"会计伦理学:涵义、结构与研究方法"(劳秦汉,2006)、"论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王东艳、王  相似文献   

20.
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研究认为住区是构成城镇景观的三种重要"空间单元"之一。该方法主要从地平面、建筑类型和功能用途三种形态复合来研究物质空间的特征。其住区研究的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物质形态特征、住建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对应关系、形态塑造者的特征。研究成果反应出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动态与关联的研究思维,综合理解经济活动、塑造者与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都是我国住区研究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