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时期以来,电力、煤炭、石油在中国相继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的紧缺。为此,中国政府正在对现有的能源体制和战略格局进行调整。于是,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经济主体为中国电力投资市场带来了巨额资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7,(20):33-36
阿尔斯通刚剐完成对武汉锅炉厂的收购,又投入巨资建立亚洲最先进的工厂,或许是一个信号,促成国内龙头企业和外资巨头在电力设备市场竞争的新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尽管潜力巨大,但中国热水器市场品牌分敖,400多个品牌中,前十名品牌的市场总销量还不足60%,因此.无论是对外资还是内资巨头而言,要想真正在这一市场上称霸,还需要经过无数激烈竞争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5.
一方面,长三角仍是外商眼中的投资热土,长三角也仍需要外资;另一方面,长三角对于外资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有限,土地、环境的“硬约束”也越来越严重。这样来看,外资确实可能会过剩。 相似文献
6.
7.
外资进入国内市场采用合资方式只是一开始的做法。随着业务的开展它们更愿意采用独资的方式来发展业务,竞争尤其会随着2004年底中国成品油零售放开及2006年底油品批发业务开放而加剧,外资石油巨头带来的竞争压力会实实在在摆在国内石油公司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策略发生明显变化:新近批准进入的跨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方式存在;而原先进入的外资已不大满足于单纯与中方合资,更乐于独资或控股。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获准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69%采取完全独资方式。以上海为例,今年以来上海浦东头两个月引进161个外商投资项目中,有140个独资项目;上海其他城区独资项目也占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9.
10.
电力改革浮出水面2002年10月29日,深圳市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35.23%出资权益公开拍卖,这宗全国首例电力股权拍卖成交价14亿元,比早前的估价整整高出50%以上,也标志着电力资产重组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有关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国内电力行业一直身处垄断特殊地位,电力企业的效益一直处在各行业的前列,很多投资买家对此垂涎已久。但是,较之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拆分重组,电力改革是“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早在1998年8月,国家电力公司就抛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内容的改革方案。此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国内舆论对众多民企“外资化”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民企“外资化”运动最终会招致“国民财富流失”。但对这一现象讨诛笔伐时,不妨更多的反思一下国内的市场环境。它为什么就留不住民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3.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近几年。中国实际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在肯定外资有力推动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诸如公平竞争失衡、核心技术缺失、隐性成本加大、对外资依存度提高以及潜在垄断效应显现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了潜在阻碍。 相似文献
14.
外资投资城市商业银行有利于他们的业务在中国迅速展开,为他们全面适应中国市场做好准备。而参股国有大银行,无疑是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16.
在今天的美国,7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是证券化的资产,中国目前金融资产还只是一个研究课题。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担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外资熟悉担保的做法,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前景看得比较透,他们很想在中国抢先吃下这杯“美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国际知名的水务公司将在中国掀起一场投资水务的风暴”9周,常熟市准备将水务市场卖给法国苏伊士集团的消息不胫而走,尽管各方对出售的股权比例,出售价格的表述各不相同,但这一消息仍令业界哗然,在水务领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水务内外资之争的担忧。水务,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除了成为外资的盛宴,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11月上旬将来华首次访问的英属维尔京群岛财政部长Hon.Ronniekelton,定将牵动众多民企敏感的神经。而对国内众多民企而言,对于民企“外资化”政府究竟如何定性,最终采取什么样的明确政策,无疑会对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外资的扩张中国零售业能否掌握“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全国商品流通改革发展会议上说,今年12月11日前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此信息表明:我国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内资商业企业发展受保护的过渡期缩短了,内外资商业企业即将在公平的市场环境展开全面竞争,更激烈竞争的暴风雨就要来了。因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特别是在零售企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中国零售业能否被外资零售企业所掌控,内资零售企业是否会大数量地被挤垮,又一次成为零售企业和人士担心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