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韦京 《中国市场》2009,(21):42-43
<正>"粮食经济人",俗称"粮贩子",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随着中国粮食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粮食市场的主体。可以说,没有"粮贩子"的存在,我国的粮食市场也不会存在。他们的主体构成有:运输户、粮贸公司、部分粮库及粮食加工厂等。目前,我国粮食经纪人已超过100万名,他们收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商品粮。回首过往,"粮贩子"们为全国粮食供需的地区平衡、稳定地区粮价、促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做出了不可抹灭的的贡献,而近日屡屡发生的一些事件,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和讨论粮食经纪人身后的粮食安全隐患问题。  相似文献   

2.
世界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粮价剧烈震荡,饥馑范围一再扩大,诱发国际关系紧张等,其深层原因有粮食能源化趋势增强、金融危机对粮食市场造成的双重损害与不合理粮食贸易制度对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面对世界粮食危机,我们应冷静分析其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继续强化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国内外的粮食市场之间建立"缓冲带",培育和支持我国自己的粮食跨国公司,并使其走向国际市场,力争成为有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同时要站在世界政治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对进入国内的跨国公司既要利用又要约束.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新力 《商业时代》2006,(7):17-18,26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但仍欠完善,粮食市场时常陷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本文指出改革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粮食市场稳定、提高粮食市场的运作效率和稳定性,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流通市场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了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粮食市场,必须对各层次流通主体进行整合.结合市场化现状和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在一体化的粮食市场框架下,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的重点为:通过粮食行业组织的结构调整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培育基本的市场主体;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填补粮食初级市场和部分批发市场主体的缺位;正确定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粮食与粮食产品将大量走向国际市场,因而搞好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质量检验是拓展市场的前提。同时要从宏观调控和微观品质两方面严格把关,真正做到“以法治粮”,不断赢得经营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这是以市场为取向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改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这个目标 ,可以概括为一个出发点二个落脚点、二个支撑点。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的出发点一个出发点 ,就是“国家宏观调控”。这是新体制得以建立和运转的前提条件 ,是以市场为取向推进粮改所必须坚持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从200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对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粮食市场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就培育和建立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和建议。一、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我县粮食市场的变化1.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重庆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意见》指出,“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而作为经营主体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经营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加之,对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8.
市场需求是合理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的基本依据,粮食品种结构只有在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基本安全前提下,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实现优化。同时,“入世”在即,为应对其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也必然要求进一步放开粮食市场,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国粮食流通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2004年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市场在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中获得较快发展。一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二是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增产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价格稳定在较高的合理水平之上。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得到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三是国内国际粮食市场接轨步伐加快,粮食进口增加较多,增强了国内粮食供给能力。四是粮食法制化进程加快,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海南等8个粮食主销区全面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粮食主销区,就是粮食主产区也向着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悖论”及其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净进口粮食这一土地密集型产品。但本文在实证分析后却发现,1997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粮食产品的净出口国。粮食产品较低的“可贸易度”制约了市场机制及比较优势作用的发挥。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产品的“可贸易度”会呈上升态势,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对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虽然我国政府从未明确提出要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但是通过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相比较,可以发现,在我国广泛推行的产业政策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早就存在。只是由于产业组织政策失效所导致的市场竞争程度低下,使得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就成为我国今后战略性贸易政策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豆市场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发展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测量我国大豆与国际市场的整合程度,分析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市场体制方面的变化对国内粮食市场对外开放及其运作效率的影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变化。模型采用根据农产品贸易特点调整后的"状态转换模型"。研究表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出口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带来的市场机制的改善对提高国内相关产品与国际市场的整合程度有显著影响,并发现中美大豆市场的关联度在世界其他主要出口国的收获季节后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近年来中国小麦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的“大国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变动是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变动却不是影响中国粮食进口量变动的原因,说明中国的粮食进口贸易中存在着扭曲的“大国效应”,最后,在本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贸易特征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的国际贸易表现出三个不和谐的特征:易位、反常与低效。通过对20多年来的粮食国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我国粮食贸易的不和谐源于缺乏价格优势、国内外粮食价格关系的不完全整合以及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弱质性联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制度供给的偏差和政府干预过度。所以,我国政府应减少干预力度,并制定与市场运行规则相兼容的政策,以确保粮食贸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战略贸易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必须继续降低关税壁垒、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纳入世贸组织的规则与框架。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的各方面制度尚不完善,经济总体实力还不强,因此,在对外贸易领域里,我国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应该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与框架内,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激烈的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实行战略性R&D投入政策是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现实选择,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7.
入世前后我国棉花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入世前后影响我国棉花国际贸易行为的诸因素进行了甄别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在入世前我国棉花垄断经营时期,棉花的进出口只关注供给层面而忽视需求层面,并随着生产量和库存量的变化而波动,而入世以后我国棉花国际贸易波动则主要是受市场价格及需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加之粮食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粮食价格政策托市的现象日益突出,且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现象依然突出,国际粮食价格传导对国内粮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粮食生产与需求、粮食国际贸易和库存情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考虑到近年来全球粮食贸易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中国保持粮食价格稳定难度正在提高,且种子安全、耕地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积极应对美国粮食霸权,进一步完善国内粮食价格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并不断优化粮食国际贸易,以确保中国粮食价格稳定,更好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20年世界粮食的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世界粮价波动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质,供需基本面的变化仍然是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从短期看,未来两三年全球粮食供求状况将有所改善,国际粮价维持在相对不高的水平上。对中长期的预测为,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仍将快过产量及供给的增长速度,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入世后由于配额的取消使纺织品出口明显增加,这导致了美国欧盟等国纷纷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设限,贸易摩擦日益凸现。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福利分析的角度来论证实施自愿出口限制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市场均衡和福利的影响。在分析时本文选取包含两个进出口大国的基本模型,并对此模型作进一步的扩展,研究中国和美国等国在实施自愿出口限制的情况下,各国市场的均衡变化,生产者、消费者和各国福利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