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壮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措施。五十年代采用水播水育秧,秧苗素质差,平均单产只有348.6斤;六十年代推广全国劳动模范水稻专家陈永康同志的“落谷稀”、湿润育秧技术,平均单产提高到452.1斤;七十年代推广薄膜保温育秧、通气育秧等技术,平均单产又提高到543.8斤;八十年代初期大力推广露地稀播配套育壮秧、薄膜育秧、温室育秧等三秧配套技术,平均单产达到670斤。近几年来江苏省水稻复种面积逐年在下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永平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后,农场和家庭农场的生产发展、上交国家税金以及职工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上升,经济效益显著。今年水稻总产量可达66.2万斤,比1984年增长12.6%,亩产898斤,比1984年增加136斤,增长17.8%。其它经济作物如茶叶、茉莉花等增产幅度也很大。198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可达67.7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农民祝国海发明了利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育秧新法。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的育秧法可使水稻在推广旱育稀植增产技术的基础上,再增产10%到20%。祝国海是隆化县张三营镇光明村农民,从8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钻研水稻种植技术。通过多年的观察对比,他发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虽然对水稻的增产有很大作用,但其缺点是育秧费工费力,铲秧栽植时伤根较重,成秧率只有80%,而且秧苗返青较慢。针对这种情况,他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于1996年发明了用塑料布代替育秧盘、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进行育秧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4.
涪陵地区10个县,从1977年开始种植杂交水稻,经过七年努力,到1983年,种植面积达667,833亩,比种常规水稻增产稻谷3.4亿斤,增加产值4,695.57万元。当年全区水稻总产达17.9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可以预料:随着杂交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亩产的进一步提高,必将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2,040万亩早稻已经收完。共收干谷1,332,100万斤,平均亩产653斤。今年早稻总产量比去年早稻总产量415,600万斤增产916,500万斤,即增产220.52%。今年早稻平均亩产比去年早稻平均亩产373斤,增产75.07%。今年早稻一季增产就比1950年至1957年8年间,每年在上年度产量的基础上增产的总和911,100万斤还多5,400万斤。江西省2,494万亩早稻,也已经在8月上旬全部收割完毕,总产量达到1,448,000万斤,比去年增产858,000万斤,即增产145.4%。每亩平均产量达到580斤。仅今年早稻一季增加的产量,比1950年至1957年8年间每年在上年度产量的基础上增产的总和625,000万斤,还多233,000万斤。  相似文献   

6.
去年播种水稻122亩,平均亩产795斤,比1958年平均亩产670斤增产近20%。其中有0.937亩达到亩产1,421.5斤。获得丰产,主要是认真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就中更着重的抓住了:肥一般的都亩施1—1.5万斤的优质厩肥作基肥;6月下旬每亩还追硫铵20—30斤;7月10日前后,水稻拔节前,每亩又追硫铵  相似文献   

7.
山区的水稻究竟能不能大幅度增产?南江县农科站山区工作组通过调查研究和试验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地选用耐寒高产良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山区水稻生产是大有可为的.1982年,该组在海拔1,000米的沙坝公社二大队第一队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是,耐寒的"黎优57"亩产1,082.5斤、"越富稻"亩产1,056斤,分别比对照品种"2134"增产76.6%、72.2%.高产示范的结果是:"黎优57"平均亩产984斤,比当地品种南京299亩产459斤增产114.3%,"越富稻"平均亩产910.3斤,比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8.
秧好半年禾。众所周知,在水稻生产中,近60%的增产增效技术集中在育秧阶段,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制约,育秧新技术难推广难应用,往往是"家  相似文献   

9.
(一)增产幅度大 三年来,随着扬稻2号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各地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1983年和县农业局建立的8,215.4亩扬稻2号丰产片,平均亩产1,050斤,比南京11号、国际36每亩增加200斤稻谷;1984年巢湖市柘皋区种植扬稻2号7,690亩,平均亩产稻谷1,072.8斤。1982—  相似文献   

10.
珠江农场去年实现了水稻千斤场,平均每人有粮食二千五百斤。同时甘蔗也获得了大面积丰收,根据大部分已收和全面试收的产量来看,一万二千余亩甘蔗平均每亩产量为一万三千斤左右,其中亩产二万斤以上的有三百亩,亩产三万五千斤的有二亩,和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一万零五百四十七斤比较,增产23%,在1958年的生产年度内,单甘蔗的生产,就可为国家上缴利润达100万元。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11.
20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二)水稻综合增产技术目标:1995年水稻增产50亿斤,到2000年增产280亿斤,总产量达到3785亿斤。1、恢复和稳定水稻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土,在广东、江西、湖南等省恢复2000万亩双季稻;在北方稻区开发500万亩低洼易涝地...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隆化县农民祝国海经过两年多时间研究和试验,发明了利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育秧新法。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育秧法可使水稻在推广旱育稀植增产技术的基础上,再增产10%到20%。祝国海是隆化县张三营镇光明村农民。通过多年的观察对比,他发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虽然对水稻的增产有很大作用,但其缺点是育秧费工费力,铲秧栽植时伤根较重,成秧率只有80%,而且秧苗返青较慢。针对这种情况,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于1996年发明了用塑料布代替育秧盘、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进行育秧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秧苗,具有根系发达、秧苗健壮、抗病性强、栽植不伤根、分蘖早、成穗多、无缓苗、早生快长等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例如,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的杂交水稻,1978~1982年全国累计推广3.3亿亩,增产粮食330亿斤;福建省1977~1983年以来累计种植4,700多万亩,共增产27亿斤,占粮食总增产量的53%。福建省育成北京白鸡良种,比过去饲养的鸡种产蛋率提高50%以上,一年获利725万元,鸡场工人人均创利润11,086元,并向26个省市推广近1.5亿只。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是利用塑料大棚保温功能早播种、早育苗和插秧机带土移栽实现早插秧的一项新技术。吉林省从1979年开始引进这项技术,五年来,推广面积迅速增加,1983年已达近80万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垒省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八、九百斤,平均每亩增产200斤以上,增长35%右左。实践证明,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较早的农事季节,增加热能,早育壮苗,早插秧,对解决我国北方稻区低温冷害,促进水稻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西江农场在今年旱涝灾害比建场以来任何一年都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木薯据预测到12月份收获时,平均亩产可达一万斤以上,比往年增产19倍多;甘蔗现已收砍1,500多亩,平均亩产12,000斤,最高的达3万斤,比去年增产5倍多。畜牧业方面,在9月份有46头肥育猪平均增重43斤,其中有6头每头增重50斤,有12头每头增重60斤,最高的达82.5斤;有一头母猪一窝产仔27头,30天时间窝重即达387斤。另外如他们种的洋麻据现在收割的平均每亩产麻400多斤,收种子80斤。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内江地区在继续巩固温室两段育秧的同时,大面积推广了地坑、旱地、水田等不同形式的地膜育秧技术。为了保证水稻育秧技术改革的成功,全区普遍推广水稻地膜育秧技术承包责任制,在省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和省作物学会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统计,全区各种地膜育秧方式共播种杂交稻种249.42万斤。移栽本田145.91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52.5%,安岳县达到80.7%。实践表明,地膜育秧不仅能培育出健壮的秧苗,而且可以获得比温室育秧更大的经济效果。地膜育秧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通气旱床育秧”的优越性。一、不易烂秧。因通气,旱床育秧土壤中氧气充足,水分又不缺,长出秧苗粗壮、清秀、根系发达,抵抗力强,因而不易烂秧。二、秧苗生长健壮。旱秧生长在干湿适当的土壤环境里,地温容易升高,通气良好,氧气充足,肥料分解较快,因而更适于秧苗生长。同时秧苗生长在干旱外界环境里,能促进根群发达,生长势强,因而秧苗生长较快。三、秧苗生长快,抽穗成熟早。旱秧移栽后,由于秧苗粗壮,根系发达,叶片直叶,返青很快,比水秧一般提早3~5天成熟。四、增产效果显著。生产实践证明,旱秧比水秧产量增产7.…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斗门县,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改变过去“以粮唯一”的状况,初步建立了一个粮、蔗、猪、鱼四大主产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三年来,收到显著的经济效果。布局调整前的1978年,稻谷亩产只有700斤,总产1.7亿多斤,调整后,到1980年,亩产增至950斤,总产22,390多万斤。单产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加150斤和5,400万斤,增长20.4%和30.7%。1981年虽然早晚两造严重受灾,但早造亩产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产19斤,全年亩产822斤,总产15,200万斤,比1978年亩产增122斤,总产减2,270万斤,仍属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是全区12个县市中减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免耕法是一项栽培新技术,不用犁耙下田,省时省力又增产,是值得推广的好措施。高州市镇江镇低村全村33户人家,去年晚造有29户应用水稻免耕法,占全村农户的87%。常规栽培每亩成本100元,用免耕法只需20元除草剂和田面肥,而且亩产比常规法增产200多斤,去年全村仅此项增收12000元。据化州市农业局去年早造在那务镇堂村试验,免耕法比机耕法每亩增产24公斤。现将他们的免耕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农田型立体农业的类型广汉县农业正沿着现代化轨道迅速发展。他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创造了高产、高效、低耗和“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农田型立体农业。其较佳的种植模式有以下13种类型: 1.油菜(小麦)——中稻+养鱼型。1985年全县已推广面积1.3万亩,1986年达到2.5万多亩。据典型调查,高的平均亩产水稻可过千斤,鱼过百斤,前茬收油菜籽340斤或小麦700斤,亩收入6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麦稻或油稻增值40%。 2.油菜(小麦)——早稻——秋红苕(秋蔬菜或川芎)型。1985年全县推广面积6.2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