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政策建议,这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累计发行国债约15万亿元,国债市场日臻完善。随着国债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和国债市场不断发展,国债的职能作用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较从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制定一部新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一、我国国债立法发展情况(一)我国国债立法发展历程和现状。1981-1991年间,我国基本每年出台一部年度国库券条例,对当年  相似文献   

3.
中外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债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然而。我国国债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交易国债品种有限、市场分割、参与者主体限制、市场化程度低.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国债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国债市场流动性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中差异的深层次根源.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国债市场发展管理经验教训.提高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使国债市场走上良性循环.这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税务(辽宁)》2003,(6):14-15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8年开始并实施至今的积极财政政策,更为国债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债市场获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5.
金融变革中的中国国债市场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市场发展与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更是离不开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完善及有效发挥。但转型背景中确立的中国国债市场,其定位存在着重财政筹资和轻金融调控的功能扭曲。因此金融变革对于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方面完善包括立法在内的国债运行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国债市场体系。这对于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盐城市分行张大龙从1981年开始,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5个年头了,15年来,我国国债发行不断扩大,已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3年,我国国库券累计发行1389亿元,财政债券397亿元...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我国国债场外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债场外市场是国债市场的一个重要层次。发达国家的国债交易绝大部分是在场外进行的。目前,我国国债场外市场还比较落后,场外市场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和品种不断增加的需要;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不利于提高国债的流动性,满足不了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国债场外市场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债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鹏  王飞 《上海金融》2006,(6):35-37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债市场的规模、流动性与发展深度。我国国债市场规模较小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物质手段, 无法实现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有力扩张;国债市场流动性较低使得央行无法实现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快速操作,以及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精确控制;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阻碍了货币政策意图经由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传导。为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将其建设成具有适度规模、高流动性与一定发展深度的相对发达、成熟的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1981年重新恢复发行吲债至今,我国国债市场已历经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成熟市场同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国债市场的法律基础和监管体系、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加快出台<国债法>,明确国债市场的主管部门;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发行频率,完善定价机制;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推出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促进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和完善;推进储蓄吲债的利率市场化,用国债取代央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债转让和流通的主要场所,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在整个国债市场乃至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缺乏流动性、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完善与发展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的对策有:建立全国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国债交易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交易主体结构;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对国债二级市场的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赵博 《辽宁财税》2002,(12):33-34
所谓国债的流通市场,就是投资买卖、转让已发国债的交易场所。由于我国国债流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是很成熟,因此制约了国债流通市场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国债是我国筹集经济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拓宽人民群众投资渠道,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国债发行市场和管理机制对确保顺利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国债发行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而县域农村牧区的国债发行一直较为滞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农村牧区居民生活逐渐富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农村牧区国债发行市场发展滞后,致使农牧民购买国债困难,制约了农牧区融资市场的发展。为促进县域农村牧区国债市场发展,扩大国家国债筹资范畴,活跃农村经济,解决县域地区国债发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国债发行现状及农村牧区金融机构分布特点,提出构建旗县农牧区国债代销机制,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欧美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国外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我们发现做市商制度是活跃国债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也存在做市商制度,但是有行无市的困扰一直存在,形同虚设.本文重点对美国国债市场和欧洲MTS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国债规模迅速膨胀,带动国债市场也发展迅速,2016年4月国债的抢购热潮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根本上讲,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是衡量其基本功能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属性和标志,它不仅关系着债券市场投资能否顺利进行,还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经济秩序和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胡琼 《金卡工程》2009,13(7):204-204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公司债券的法制建设历程,针对非金融类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指出公司债券发行总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整体发展依然落后于国债、金融债、股票等其它资本市场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债券发展滞后的技术及制度性障碍并未来我国非金融类公司债市场深化建设的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促进融资结构合理化胡波飞一、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发行市场。90年代以后我国国债市场得到很大发展,首先,得益于观念的更新。国债不仅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国债投资已逐渐成为被公...  相似文献   

17.
刘书文 《武汉金融》2002,(11):11-12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我国国债发行从行政摊派走向市场化的竞标承销 ,国债发行制度已日臻完善 ,国债市场的功能也得到了发挥 ;然而 ,我国国债发行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制约了国债发行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从剖析我国国债发行制度创新的误区入手 ,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债发行制度做现实剖析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是我国恢复发行国债的第17年。这些年里,国债运行一直与改革进程相伴随,不但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其影响也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国债贡献,准确把握国债运行态势,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充分发挥国债在宏...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被分割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两大市场的基础与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没有必要将两者合并。根据我国证券人口和机构投资者培育的现状,进一步突出交易所国债市场的资本市场特征,塑造银行间国债市场为货币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功能,优化国债市场结构应是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债市场,被称为金融市场避风港、金边债券市场与核心金融市场等等.西方成熟市场对国债市场的上述种种描绘与刻画,表明国债市场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债券市场的基石,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开路先锋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所国债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买卖的所有政府公债享有"金边债券"的美誉,纽约、巴黎、法兰克福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场内国债市场,也都是国债现货交易所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