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锐  程夏 《财会月刊》2006,(2):12-13
在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我们有必要知道并购是否能给公司带来经营绩效的改善,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是否能带来业绩的提高,或者并购仅仅是经理人员追求权力扩大或提高政绩的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并购动机,应该从并购动机的实现与否来评价并购效果。本文仅针对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产量、获得更多利润为并购动机的上市公司并购进行绩效评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评价并购是否给股东权益带来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产业整合的不断加速,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比较频繁。而上市公司的这些并购行为到底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需要实证的经验结果进行解释。文章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近年来进行并购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整体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在优化社会存量资本配置、调整企业结构和扩大企业规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2006年至2008年间我国沪深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256起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为样本,以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共四个会计检验期作为研究区间,建立一套财务指标体系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因素以及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并购虽然是一种利于资源整合、迅速扩张经济规模的行为,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且并购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8,(8):85-86
规范研究是文章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内涵的规律出发,而实证研究直接从事物的事实层面寻找它们的内在逻辑;定性研究,是在研究时根据已有的信息,对实物的一些规律、特点等进行判断的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则是在已经获得的数据信息基础之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计算,所得出依据的过程;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是从两个不同层面或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解释,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周小春  董平 《财会通讯》2010,(11):98-100
本文以2000年至2003年上市公司收购事件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创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并购当年的价值普遍提升,但并购后上市公司要么价值创造不明显,要么毁损了价值,并购价值创造没有持续,并购不能为上市公司创造价值,但上市公司并购创值概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谢惠贞 《企业经济》2005,(12):209-211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混合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混合并购的绩效差强人意。由此我们提出了今后实施混合并购的两点建议:首先,混合并购最好只是作为产业退出的一种方式;其次,要以关联为基础寻找混合并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并购是政府消灭亏损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实现自身目的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是目标公司股东获得厚利的重要机会。而收购方公司股东的获利情况则有好有坏。  相似文献   

8.
李梅 《财会通讯》2014,(11):87-92
并购是企业迅速扩张,短期内实现资本大幅增值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公开历史数据,运用市场模型的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了2006-2011年间首次发布并购公告的405家A股上市公司的520个并购事件样本的股东财富效应。结果证明,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并未给股东带来显著的正财富效应;行业因素对多元化并购短期绩效存在一定影响;在剔除行业因素后也没有给股东带来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同行业并购与多元化并购绩效实质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50%之间时,多元化并购随股权集中度提高,短期绩效下滑;同行业并购短期绩效随股权集中度增加而提升。国有性质与短期股东财富效应正相关,但对同行业并购统计上显著,对多元化并购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毅 《价值工程》2009,28(11):146-149
经过5次并购浪潮之后,关于企业并购的效果以及如何来评价企业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国内目前采用较多的是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法和EVA法。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文献梳理,分析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为正确评价并购绩效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产生的“内部人控制”,国有上市公司的绩效应当低于民营上市公司。然而另一种竞争性假说是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治理上的缺陷,容易导致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发生,进而推论民营上市公司的低绩效。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为依据,提出“民营上市公司绩效在总体上优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理论假设,并用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上述假设作实证检验。研究总体结论是民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显着高于国有上市公司,但利润分配少,利润质量没有显着差异。本文试图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长期业绩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公司定向增发后的长期回报率业绩和长期经营业绩后发现,经市场调整、行业调整和规模调整的定向增发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长期回报率均呈现下滑态势;长期回报率下滑并不是市场对定向增发公告时市场过度反应的修正,而是投资者对成长机会不确定的投资项目过分乐观,定向增发后公司并没有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投资者对公司预期盈利能力失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中首先对EVA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结合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特点将现行业绩评价标准与EVA指标进行对比,发现EVA指标设计具有着眼于公司长期发展,较好避免内部操纵利益,更真实反映股东财富变化等优点。最后,根据EVA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研发开拓等费用难以获得,不同规模企业间难以简单比较等,提出建立研发费用系统,引入单位EVA概念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如何运用EVA指标正确评价上市行业的经营绩效(以上市电力行业为例)。并以传统会计指标中的净利润、每股收益指标为例,指出EVA优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它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并且准确反映了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目的主要是帮助投资者实践价值投资理念,使其理性地分析我国上市电力公司的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权融资(Initial public offering,以下简称IPO)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上市公司往往存在着募资效率不高、资金闲置或滥用等问题。文章以广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会计指标法对其IPO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整体检验,探讨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变化的趋势和成因,并就提高广西上市公司IPO后的经营业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蓝勇平 《价值工程》2012,31(23):170-173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运营情况,通过分析相当数量的银行数据材料,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样的方式,认真探讨EVA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分析它对于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巨大作用,分析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的原因和相关的有效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海元 《价值工程》2015,(13):239-240
目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以指标集、评价对象和时间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中,各时间点评价指标是固定不变的。评价的过程中,指标比较多的情况下,为保证指标相对独立,需找到主要指标,但不能保证在评价期间指标的一致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评价时间点指标不一致的动态评价方法,通过实例检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则依赖于资本市场有效性.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综合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并对不同研究方法和分析指标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并购能给并购企业股东带来超额收益、提升企业价值,但盈余指标提升不明显,研究方法不同导致研究结果迥异;我国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半强式有效,研究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局部适用,盈余指标不适用;对于总体并购事件以及不同类型并购,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中的自由现金流与EVA指标分析结果一致,事件研究法可以被使用;对于是否关联交易的并购绩效研究结论则相反,市场存在“关联交易恐惧”,事件研究法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马惠媚  袁春力 《价值工程》2009,28(5):140-143
以我国2004~2006年制造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反映公司绩效的多个财务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公司绩效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审计意见类型,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上市公司其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公司经营绩效越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而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并且更容易被出具比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更严厉的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20.
白祖文 《价值工程》2009,28(8):69-71
以评价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业绩为目的,针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重点针对其成长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企业业绩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2008年35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成长性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指标,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综合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