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劳动力向农外产业转移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必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结构,在转移中,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上把握好农业劳动力结构,使之与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劳动力的转移特点及转移后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张显宏 《特区经济》2008,(10):255-257
本文在论证了农民工应享有劳动力产权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概念,指出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一般特征相比具有两方面的自身特征:一是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确立具有前提条件性;二是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实现具有阶段性。最后阐析了农民工劳动力产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内在化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产业集群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不同的产业集群程度与劳动力就业扩张的相关关系,基于分析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扩张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信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使乡城劳动力控制性流动的制度目标产生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的技术创新需求,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和管理上整合营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以三电合一的网络系统克服乡城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信息瓶颈。  相似文献   

5.
周青 《重庆经济》1994,(1):38-40
劳动力市场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价。其基本功能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由于重庆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友致我市的劳动力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供不应求;产业之间劳动力结构失衡;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下降,工资效益低下,劳动者积极性下降。因此,必须大力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本文拟对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与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劳动力供求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劳动力供给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增幅趋缓,年龄相对高龄化,素质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数量的势头会逐步减弱,但仍然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劳动力需求则素质要求更高,私有部门的需求占主体地位,但地区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导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劳动力就业扩张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雯 《特区经济》2007,(3):43-44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数量众多,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产业集群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产业集群程度与劳动力就业扩张的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我和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部分领导成员一道到浙江考察,感触很深,回来后就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见所闻及感想写了一篇题为《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解放》,文章在《经济日报》、香港的《大公报》上刊登,省内的一些刊物也作了转载,社会反响很大。回过头看,我总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在此,我想从安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浙江省的经验,着重从农村劳动力的第二次解放,谈谈推进安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一些认识。 劳动力第二次解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经历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府的强行调控政策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尽可能地创造出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需和结构性短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肃昌 《发展》2005,(4):15-16
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有4.8亿劳动力,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实际只需要约1.5亿,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而4.8亿劳动力中只有约1.6亿进入当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这就意味着现在我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尽管农村储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素质却比较低。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8.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占11.7%,大专及以上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也是我国在21世纪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怎样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是当前我国政府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劳动力参与率作为衡量一国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参与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而且由于它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关键因素,通过影响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投入要素的劳动力供给量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利用已达到了地尽其利,不遗余力。但因人地矛盾加剧和农业技术进步,江南地区农业内部出现了大量富裕农村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劳动力溢出现象。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多转为他业,并表现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表明宋代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通过宋代农村劳动力利用中所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迁和发展,但也不能因宋代农村劳动力有向其它产业流动的趋势而过高估计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伟 《中亚信息》2000,(8):23-24
1999年哈萨克斯坦的劳动力资源为850万人(计算出的),或是居民人数的56.9%。国家劳动力资源中只有39%的人在农村劳动。近年来哈国劳动力资源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1999年哈国经济自立人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3.2%,劳动力继续向私营经济部门转移,而从部门间的关系来看,主要是向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的服务领域转移。1998年610万名就业人口中在私营企业就业的有71%,在国营企业就业的为27%。  相似文献   

15.
更阳 《老区建设》2007,(10):7-9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分艰巨。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548万人,农牧民总人口359万人。农牧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5%,农村劳动力185.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6.2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05万人,每年还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劳动力为9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3%,女性劳动力为8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7%。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西宁、海东9县,劳动力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8.9%。[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呈现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低的特点,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将会继续成为世界市场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从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需求和从完善劳动力市场三方面着手来治理城市失业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浩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72-175
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与劳动力短缺的长期性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劳动力工资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异常严峻。文章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基础上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杜俊仪 《特区经济》1992,(12):38-39
<正> 劳动力市场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使用劳动力的单位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是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一种机制。只要有商品经济也存在,就必然有劳动力市场存在。作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海南特区经济,劳动力市场亟待开拓和日益完善。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以来,各级人事劳动部门已对培育劳动力市场做了许多有益工作。目前海南已有20多个劳动服务机构从事劳务介绍活动,每年约有7万城镇人员、2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一些技术工人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流动,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之中。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服务领域狭窄、市场机制薄弱、信息不灵、成交手段落后、劳动力流向不合理等等。本文拟就一些主要问题提出思考,以求海南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一、海南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