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潮与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所引发的现象。民工潮是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表现,失业则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民工潮现象,具体分析了我国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出现高失业率的特殊原因,并指出民工进城几乎没有给城市就业造成负担,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仁宇 《企业家天地》2007,58(12):24-25
当前我国城镇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强,表现为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和失业率的不断上升,省际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迁出地迁入地城镇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研究发现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来源于农村隐性失业高的地区,省际人口迁出改善了迁出地的就业状况,但并没有对迁入地失业率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原因是迁入地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得到了较强发挥。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是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增长型失业”。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改革、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愿失业以及高校盲目扩招,使劳动力供给未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产业结构的偏离度高,产业结构的扭曲导致就业吸纳能力降低。因此,我国的“增长型失业”实质是“结构性失业”,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对二元经济转型和城镇化的片面理解,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改革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并不断完善失业统计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包络在内;第二条包络线是城镇常住劳动力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的低谷值包络在内.  相似文献   

5.
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从一般意义上看,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这是失业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体制改革、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失业人口膨胀,失业问题严重。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必须从多角度着眼,从扩大就业需求、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元化转移几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的隐蔽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下的结构性失业。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刚性和各种劳动力需求量的有限性。这种劳动力供需矛盾导致的失业是一种广义上的均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失业率很难通过短期政策而得以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解决我国农村的隐蔽性失业问题应以长期政策为主,重点是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使之在竞争中就业。  相似文献   

7.
失业统计是国家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然而,我国当前的失业统计尚不健全,未能达到全面、准确反映我国失业状况的目的,影响了政府对失业的有效预防、调控和综合治理。因此,有必要立足国情并借鉴国际做法,改造和完善我国的失业统计体系。在统计方式上,坚持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并重;在主要统计指标设置上,形成社会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登记失业率“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因此,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要让城市中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失业进行分解,利用菲利普斯曲线间接地估算自然失业率,研究表明中国实际失业率的变动趋势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回归模型对财政政策变量与就业变量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增长的确引致了政府投资的增加,但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率并不是很高即政府投资存在逆就业倾向;虽然中国政府投资支出与就业量增长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但政府支出拉动就业的成本要远高于民间投资拉动就业的成本。因此,必须同时着眼于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此两种不同成因的失业,一方面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目标,另一方面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以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治理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民就业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黑龙江作毋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从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就业整体状况分析入手,提出了农民通过转移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在当前越发突出。文章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中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农村失业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不利方面,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与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对城镇居民在就业政策上的过度偏护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劳动力供给—失业均衡模型,引入住房价格和户籍歧视因素,得出城市房价上涨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和户籍歧视减弱引致城市失业率上升的两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12年中国3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房价上涨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产生阻碍,导致城市失业率下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引发城市失业率上升。户籍歧视减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导致城市失业率上升。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城市房价波动和户籍歧视对城市失业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房价上涨,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有效抑制城市房价上涨,十分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促使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新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城市偏向政策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农村技能教育,调整农村二元保障结构,通过农业内部消化就业和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对“民工潮”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因素。应该从拓宽农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更大的失业源。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冲突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小生产模式,其生产力已近极限,将无法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面安置,城乡分割的趋势使农村剩余劳力力难以转移;乡镇企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滞缓,导致工业化结构不良。这些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失业大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呈现六大变化趋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在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工资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地位相对降低;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趋于减少,"高学历低用"者比例增大;找寻工作的时间延长,"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在"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增强的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的诚信度可能下降;供需双方趋于理性,复合型人才走俏。本文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追求充分就业、完全就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但事实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达到。能做到的是尽可能降低失业率。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受着失业问题的困扰。各国无非是选择失业公开化还是隐蔽化。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如果政府在就业上偏好效率目标,一般会出现较高失业率,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效率,但肯定会损害公平;如果偏好公平目标,一般追求完全就业,使每一个人都均分一点就业发展的机会,但这实际上使每个人都不能充分就业,即存在着隐蔽失业,导致效率低下。这是政府在就业目标上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是政府有效控制失业率、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举措。失业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方法、预警指标、制度安排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为了控制失业率,政府应加强对失业的预测;应把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建立专职失业风险监测机构;改进失业和就业的统计口径,加强就业统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