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能够促进本土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进而扩大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作为技术引进的途径之一,本土企业使用外资企业授权的生产技术与企业内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获得外资企业技术授权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技能结构,影响途径包括生产规模扩张、研发投入增加和资本深化。其中,生产规模和研发投入为正向途径,资本深化为反向途径。此外,外资企业技术授权作为本土企业扩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的途径之一,对避免技能层面的要素错配和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2000—2021年的省级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促进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同时降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两端极化”特征,且这一调整过程随着老龄化加剧呈现倒U形趋势。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的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方向与全国样本一致且更敏感;南部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大西南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进一步门槛检验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特征,且表现出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效率工资理论基本逻辑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即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和低技能劳动力的过剩。基本结论是,雇主与雇员信息不对称,雇主有激励去实施效率工资,由于同样工作给高技能劳动力带来边际劳动负效用低于低技能劳动力,继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效率工资效果好于对低技能劳动力,所以雇主倾向于雇用高技能劳动力。这样,在一定劳动力供给结构下,高技能劳动者就相对短缺,而低技能劳动者则过剩。  相似文献   

4.
王靖 《企业研究》2011,(8):111-111
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9,(11):113-119
本文估算了1999-2016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及技能溢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数量占比和报酬占比均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且资本密集型行业显著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技能溢价则在2004年达到最大,此后逐渐下降,说明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增速高于需求的增速,"新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形成,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能溢价在样本期间一直低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为加速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未来尚需大力培养适应"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并积极完善工资的市场化决定机制,同时还要预防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拉高作用可能导致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劳动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是抑制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辉 《中国就业》2008,(9):30-32
当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靠培训,岗位凭技能”的企业用人机制不断成熟,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结合河南省金融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以VAR模型对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资本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有影响,但是显著性却各不相同,由计量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显著,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却不明显,说明由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外资都倾向于流向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削弱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石郑 《城市问题》2024,(1):56-64
将省域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与CFPS数据相结合,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低收入、年轻、女性、高技能和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增收效应更明显。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农村劳动力应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弥合城乡信息鸿沟,同时,针对不同禀赋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差异化信息技术培训政策。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内生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企业“内生型”技能人才的内涵特点、培养现状和意义,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重要支撑,坚持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企业“内生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非常大。因此,既要应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浪潮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又要把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中心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球生产组织理论新视角研究FDI、外包组织安排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技能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并采用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通过FDI、外包的国际生产组织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资本路径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但对人力资本路径和研发资本路径的影响总体上都是负向的,尤其是外包生产组织方式的安排,能有效地控制技术和技能的传播和溢出,固化了劳动力的低端技能模式,是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技能升级产生路径依赖的微观生产组织根源。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国际生产组织安排,并借助外源式开放、创新激励和产权保护等措施,是破解中国制造业技术技能升级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3):28-30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带来了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文章着眼于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经济市场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等几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引起就业市场(即人才需求)人才需求数量、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技能更替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相对薄弱、急需研究的问题,是城镇化建设与人才需求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基于"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岗位结构变化-岗位能力变化-人才需求能力结构变化-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述,初步解决城镇化与人才需求问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本升级视角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东中部地区表现更明显。渠道识别显示:机器人应用会引致生产技术升级,通过催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挤出部分低技能劳动力来促进人力资本升级,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还发现: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产业链传导对制造业上下游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应当分流培养企业内高、低技能人才,合理规划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进程,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使用率和研发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技术对劳动力结构的冲击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微观企业主体视角,采用2011-2020年中国沪深上市企业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结构变动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从劳动力学历结构来看,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减少低学历劳动者的需求,同时增加高学历劳动者的需求,并优化企业的学历结构;从劳动力岗位结构来看,数字化转型对生产型员工产生替代作用,对销售型和技术型员工产生互补作用,有助于推动劳动力岗位结构调整,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对内增强专业化分工优势,对外提升供应链效率,以优化产业链,从而增加企业对高技能员工的需求,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同时劳动保护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雇佣高技能劳动力,挤压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中小型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创业培训(SYB)1511人,1059人创业成功,创业成功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现在的70%。带动就业5281人;IYB培训25人,有10人扩大了经营规模,进入了工业园区,带动就业280人;外来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8350人,由"游动"就业到稳定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培训1553人,高技能人才培训3972人,超额完成了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290人的目标……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江苏省扬中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脚踏实地做好技能培训工作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典型的技能需求逆转现象,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对认知任务需求减弱、高等教育工资溢价增长放缓的情况。当前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逆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本文首先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逆转进行概念界定,探讨其产生的时间和特点。同时,本文进一步梳理了技能需求逆转产生的原因,并比较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逆转与极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对我国如何应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逆转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低技能均衡概念的提出、理论解释、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典型国家的政策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发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岗位和培训供给效应、企业研发成本过高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产生低技能均衡的4种主要原因.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的市场战略,是经济陷入低技能均衡的重要特征;企业研发强度越强,劳动者人力资本累积率越高,经济的固定增长率越高,越容易走出低技能均衡,实现高技能均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整体经济高技能均衡的必要条件;政府推动经济产业和劳动者技能的协调发展是破解低技能均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计算了2001年至2010年北京市的就业弹性系数,并预测了"十二五"期末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的劳动力规模。结果显示,总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则吸纳大量劳动人口,极大地带动了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与就业弹性系数不变的假设情况相比,当以发达国家就业弹性为标杆时,2015年末北京市新增就业人口将少增加100万人。在此基础上,认为北京市人口调控要强化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带动人口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