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3—2014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各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完全有效型"的省份只有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其他省份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土地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负向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结论]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面积锐减、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性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小春 《南方农村》2014,(11):19-23
城镇化的发展会对粮食需求和粮食生产两方面产生影响。从粮食生产方面来看,城镇化会对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产生直接影响,但同时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民的种粮意愿的降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容忽视;从粮食需求方面来看,城镇人口的增加所导致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粮食需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提高粮食用水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规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度中国31个省(市区)的粮食用水效率,揭示了其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揭示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松弛量,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差异特征;其次,采用各省(市区) 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全要素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中国大多数省(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影响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多数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近50%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存在冗余,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与区域水资源丰沛程度负相关。[结论]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灌溉设施的技术投资,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确定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如果存在,则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DEA分析法——BCC(VRS)。研究结果: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的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过于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使得绝大多数粮农家庭规模报酬递增显著,其粮食增产增效具有较强的上升潜能;农户存在大量的劳动剩余,家庭从事非农产业用工量的适当增加反而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1994~2009年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而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技服务、继续加大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有效性的重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张治华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对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将剩余粮食在市场上出售,从此开始自觉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和刺激粮食生产。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关注粮食生产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以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数与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 表明:(1)中国3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动态趋势.(2)从空...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对河南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差异进行准确把握,努力改善城镇化差异,促进城镇化之间合理发展,缩减城镇化之间的距离。[方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更加契合新型城镇化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方法计算河南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部分地级市新型城镇化DEA无效的原因。[结果](1)郑州市、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及济源市的新型城镇化效率是DEA有效的,驻马店市、商丘市及信阳市的规模效率虽然是DEA无效的,但是纯技术效率却是有效的;(2)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南阳市、开封市及洛阳市的新型城镇化效率是DEA无效的,并具体分析了DEA无效的原因;(3)部分城市新型城镇化效率DEA无效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资源分配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过多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内涵认识不足、管理不当等造成的。[结论]在以上分析DEA的差异化基础之上,可以从地方政府管理、资源合理分配、节约资源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入手,提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并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瓜产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西瓜生产效率对西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追踪调查,收集了2010~2012年中国18个西瓜主产省市区生产成本收益的一手数据,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西瓜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吉林、辽宁、湖北、甘肃、湖南、河南和山东7省份西瓜生产效率达到DEA有效;从时间变动趋势来看, 2010~2012这3年间我国西瓜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8%,进一步分解得知主要是由于较大幅度的技术退步抵消了综合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同省域间西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增长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截面数据来看, 2012年我国西瓜生产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939,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整体较为合理,但仍存在投入冗余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农药和农膜的过度使用,并对生产技术无效率的省市区提供相应的效率改进方案。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我国西瓜产业生产效率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农业生产系统均衡协调发展角度考虑,正确认识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的协调发展,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 文章基于1978—2019年中国15个油菜生产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化肥施用效率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1)197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且长江下游产区(0.777)> 长江上游产区(0.765)> 春油菜产区(0.741)> 长江中游产区(0.620);(2)1978—2019年中国油菜化肥施用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具有明显时段特征,但整体水平不高,明显低于油菜生产技术效率;(3)197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与化肥施用效率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且长江下游产区(0.457) > 长江上游产区(0.440) > 春油菜产区(0.396) > 长江中游产区(0.349);(4)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化肥施用效率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仅在部分年份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结论 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由中度失调至濒临失调的发展阶段,且整体呈现向协调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储备粮运作在平抑粮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在无法直接获取粮食储备总量的情况下,根据假设条件计算出粮食储备量的增量数据,分析了储备粮规模变动与粮食价格变动的关系,发现储备粮在平抑市场粮价波动方面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显著,储备粮的运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操作"现象。因此,文章建议将粮食储备的目标定位于粮食安全,进一步理顺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的关系,在储备粮运作中引入期货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为六大经济任务中的首要一项。该文着重探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影响,以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作为研究因变量,从气候变化与要素投入两方面选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基于卡尔曼滤波理论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气候变化、物质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关系。气温方面,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气温普遍升高,气温上升对玉米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降水方面,稻谷主产区降水减少、玉米主产区降水则呈现增加的情况,结合水利设施考虑,稻谷主产区应注重预防干旱灾害,玉米主产区则要注意预防洪涝的影响;日照方面,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照时数减少,给粮食产量带来一定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稻谷、小麦的适应性好于玉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以下参考措施:包括构建气象监测分析预测一体化的决策系统、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激励体系、建立气象灾害保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性特征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的6个主要阶段的周期性特征,归纳了各个阶段影响粮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制度创新、政策扶持、科技进步、防灾减灾等4个方面,概括总结了30年来我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5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由于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生态基础、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处在全国前列,但省内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效率却存在一定差异。鉴于传统 DEA模型 CCR、BCC等在进行效率评价时自身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取2006~2011年为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着重考察2011年各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问题,采用超效率 DEA分析方法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0年间,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最为显著; (2)各地区在资源利用、产出效率、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协调不一。反映出江苏省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在资源利用、转化为各项产出时的收益状况未能达到最优,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与不足。由此得出启示:经济发展要与城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存在的差异性,为配置效率的提升寻求有效措施。[方法]运用超效率DEA,对2001~2014年间中国31个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评估,从中探究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趋势和时空特征,构建Malmquist指数以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水平考察影响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因素。[结果]中国各地区整体的配置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超效率平均值从2001年的0.520上升到2014年的0.76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3%,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4.2%、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下降2.8%;从影响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来看,技术效率已成为主要因素。从细分的6个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最低。从具体省份情况来看,有17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其中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结论]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采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各地根据农业科技资源实际扬长避短、合作共赢,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化和减贫之间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199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1)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程度。(2)人口城镇化与贫困之间呈U型关系,而经济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单向负相关。(3)我国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更显著。结论 城镇化是减贫的重要途径,但过度的人口城镇化会加剧贫困,城镇化减贫的重点在于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方能达致减贫。所以应全面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减贫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具有特殊管理体制的组织,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作用。兵团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稳定新疆、建设新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兵团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农垦"特色,第一产业在兵团GDP中占比较大,这是兵团产业发展的显著性特征之一。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兵团长期徘徊于农业经济状态,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内部结构不合理。文章运用VAR模型,对新疆兵团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第一产业对城镇化一直是负向的冲击作用,兵团第二产业发展能力依然很弱,未能实现对城镇化的有效促进,反而"拖累"减缓兵团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