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品不修,政道亦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把修身看作做人处世之本、成事立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把严以修身放在“三严三实”之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自当以修身为先. 个人修身要心中有德,做到慎独慎微慎欲.修身的本质就是“立德”,具体讲要做到三慎:一是慎独.努力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做到襟怀坦荡,表里如一.二是慎微.细节决定成败,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积小善成大德.三是慎欲.要自觉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牵制,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保得住情操.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说:“经营事业时,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以经营理念为根底,人才、技术、资金才能用活。”为达到“质量第一”、“顾客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经营目标,日本企业在不断开拓进取中总结出了以下8条经营理念。 一、现场优先 最基础、直接可靠的生产经营信息来自生产现场。为调动员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性,日本企业的车间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自主管理小组等基层组  相似文献   

3.
学问之事,天地间一二素心人得之。然学问非难,素心为难。学问之事,经纬万端,或事或物,或理或象,似乎难以穷尽矣:然一心求之,格之致之,勉勉不已,得之亦不难矣。人心之素,乃澄乃明,乃专乃精,似乎易为敛伏矣;然万欲来攻,夺之迁之,愈制愈烈,求其纯素亦难矣。读老圃先生之画,其惟学问是求,其惟一心是素,亦可想见矣。予前之初识先生,见其笑眉微开,言声轻谨;交往日久,知其行事稳重,端绪井然;后读其画,笔墨蕴藉,布置精当,心甚重之。然老圃先生之名亦有说乎?昔孔子弟子樊迟请学稼、请学  相似文献   

4.
《广告大观》2006,(8):80-85
文化,之所谓“文治教化”也。它是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进程中在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它的形成是一个主观到客观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各级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更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就此而言,“三严三实”不光是处级以上干部需要履行的准则,也是每一名普通党员学习和执行的标准.只有积极投身“三严三实”教育学习,自觉遵守相关要求,才能成为检验检疫事业的忠诚卫士,才能推动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人生遭际之所以以曲折复杂著称于世,其根源在于他思想和性格构成的复杂。本文试对李白的思想性格构成之诸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欲以明了造成太白先生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许多崇德修身与治国理政的智慧精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操守与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责任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创造性地构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建设理论,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党员干部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不断升华政治品格,强化责任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孙丹丹 《市场周刊》2020,(13):0173-0173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竞争之本、活力之源。本文结合专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从“育、成、用、管、留”等方面,对推动专业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理想,孔子更是这一理想的维护者。《论语》中孔子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讲述了修身、修身、治国、务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不患人之不己知"谈起,分析《论语》中提出的修身理想目标----君子,并解析《论语》中提出的修身途径,进而探讨《论语》中的修身内容对于现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培育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践行“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想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道德修养素质偏低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中国梦视阈下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根来  李辉 《中国工商》2003,(12):85-89
用人的重要早已被实践所证明。纵观历史,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无不与用人密切相关。欲成就一流事业者,必得一等人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一语概括了汉刘王朝400余年兴衰的关键。当今之世,已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人才问题更为凸现。有人对“三力”,即体力、财力、智力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作过这样的分析:野蛮社会,体力统御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雇佣智力和体力;信息社会,智力整合体力和财力。由此可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是“第一要务”中的第一要务。客观地评价曙光的人力资源状况,不能说是一等人才的组合。但他们的可贵之处正在于,能够在平凡的人群中发现和利用不凡之处,把潜在智能挖掘出来,把散在智能整合起来,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与有才而不识,识才而不用,用才而不当,弃才而树敌(把人才推向竞争对手)的用人之弊形成鲜明对照。总结曙光的用人模式有六个要点,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探索,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一、企业管理者应有的素质作为管理者,要做到合理用人,必须具备如下素质:1.要有爱才之心。人才,龙其是尖子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希望。高层管理者如果没有爱才之心,不但不能吸引人才,培养不出人才,而且对身边的现有人才也会视而不见,甚至践踏埋没人才。2.要有识才之明。“知人善任”是我国传统的用人之道。识才也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知人,最主…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信仰、信念、忠诚,就是党员干部的人生真宰。“三严三实”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明确了党员干部修身正心的思想守则和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三严三实”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各有侧重、辩证统一,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根基也是修身.修身如此重要,如何才能修好身呢?笔者认为,严以修身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员干部纯洁性建设,真正树好“党旗下质检人”的光辉形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 保持思想更纯洁.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只有保持思想纯洁,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才能保证言行的先进.  相似文献   

15.
“三严三实”贵在严、重在实,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具体来说,“三严”就是守纪律讲规矩,在政治上做“明白人”.“严”字背后,蕴涵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追求,是守纪律、讲规矩、拒腐蚀、永不沾等严明的刚性约束. 严以修身,全面提升个人修养.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严以修身,就是以严的要求、高的标准来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6.
文硕 《商界领袖》2001,(4):28-30
资金是营利性事业的“血液”.资金状况恶化会使企业瘫痪。资金既是企业事业各种生产运作要素的前身,也是产品价值的归宿。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资本“表现为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如果资本不足则会造成企业、事业运营的贫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和瘫痪,没有了“第一推动力”,那么企业和事业的停止就必然了。  相似文献   

17.
西早 《市场论坛》2005,(6):24-25
沟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在人生事业上的发展。常言说:“酒香尚怕巷子深”。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效的推销自己、取得他人的认可、赢得他人的支持和配合、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管理人员。更须通过沟通促进你与组织内每个不同职务的人员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的工作关系。帮助你和他人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编辑手记     
<正> 将在谋不在勇。今年杂志推出一个全新版块”真实老板”,并欲倾力打造成一个拳头栏目。三期过去了,三位老板尽管出身各异,或是退伍军人、或是商场售货员、或是科班硕士,但无不成就了一番事业。中国古有“英雄不问出处”的风习,居庙堂伏江湖,只要具备领导者的品质,总有长缨在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周福 《商》2014,(48):99-99
何为大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也就是说《大学》是古代教人做事与做学问最广大的方法,《中庸》其实也是如此之书。学问与事业必须从此两书人手,方得正轨,窥得事物之整体与表里精粗。这也是朱熹把《大学》《中庸》放在四书之首的原因。古人之词章、考据、名物,今日的文史和科学,均为具体学科,然则这些皆为小学,不足居以自傲,这些背后之道理,实则一“大学”既已囊括之。故古人称其他学问为小学,而称这种天人之学为“大学”(古之“大”,读“泰”,极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城市都需要人才,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被人才需要。所以,我们要打造被人才需要的城市,而不是需要人才的城市。抢人大战——城市升级的序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人才培养上升为立国战略,力争在科技、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全球人才霸主”。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涌起,人才成为各国国力竞争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