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省兴山县实施扶贫搬迁,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云南省某镇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研究,发现基层工作、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国家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绩效为正向影响;储蓄水平与政府绩效之间为负相关。同时发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收入都会影响易地搬迁的绩效。最后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研究提出包括国家制定更惠民的易地搬迁政策,基层工作者积极配合搬迁工作实施;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完善周边的交通运输体系,带动安置地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背景下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有效途径。青河县作为全疆五个率先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项目。在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访谈和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实地调查,找出了政策规定、搬迁计划和后续发展三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进行,应该在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工作人员执行能力以及加强监督考核等方面着手,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重要抓手,是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因政策干预而生,因而也使得安置社区面临社区认同和治理双重挑战,此时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社区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阐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社区文化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认同、强化社区文化政策的执行力、建立契合实际的文化管理体制、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实施后,我国秦巴山区贫困人口稳就业、能致富仍然需要后续帮扶。研究选取了秦巴山区 4 县 1 区的 3015 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对各指标进行归类,再综合运用组合赋权对其进行最后的权重排序,得出影响搬迁户后续就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就业能力、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就业质量和就业信息因素。最后,从提升综合素质、丰富就业方式、优化就业环境三个方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报告就提出了"可持续生计"概念,并将其作为扶贫工作重点.之后,扶贫相关理论不断丰富,但始终未超出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基本内涵.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扶贫实践上一直努力践行可持续生计理论,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等难题,未能大规模提高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2020年...  相似文献   

8.
涂圣伟 《改革》2020,(9):118-127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工作链条最长的系统工程,涉及搬迁群众生计保障与后续发展全过程。随着工作重心转向做好后续扶持,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政策取向上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型:基于人的动态发展要求,探索搬迁群体生计改善、社会融入以及人口市民化的整体诉求实现路径;着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安置点融入县域经济发展范畴,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化支持政策;按照迁出地、迁入地联动发展的思路,增强"人地钱"等要素匹配性,提高搬迁群体市场参与能力、安置社区集体行动能力、迁入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建设引领能力,促进搬迁群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更好地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研究通过对铜仁市实地调研,找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经验,最后提出可行的策略。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施行情况存在低水平经济与高期望值就业要求的矛盾;新的社会不公问题。铜仁市在扶贫搬迁过程中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要使易地扶贫搬迁更有成效,要明确政府、社会与贫困者之间职责关系;将微观分类施策与宏观区域发展相结合;构建恰当的使搬迁人员受益的机制;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铜仁市要利用好宝贵经验,总结问题,提高易地扶贫搬迁效率。  相似文献   

11.
王永平  袁家榆  曾凡勤  陈妮 《特区经济》2008,228(1):208-210
易地搬迁扶贫是一种兼有消除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多重效益的自愿性移民扶贫方式,是新世纪扶贫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总结分析"十五"以来贵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主题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对进一步推动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头号工程,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和设计,认为要慎重选择移民迁入地,精准识别搬迁对象,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对迁出地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维护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会网络平台;实现产业扶贫,培训"新型农民",使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机制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张强 《魅力中国》2021,(15):23-24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五个一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搬迁困难群众有没有归属感幸福感社区建设治理是关键.然而,搬迁社区居民的适应过程应该在自我建设的过程中自主实现,而非坐享其成,没有深度参与,就没有深度依恋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社区治理哪怕只是设计规划,也要让搬迁居民及时参与进来.因此,社区建设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而紧...  相似文献   

14.
15.
以贵州省忠诚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实施的反租倒包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来对搬迁农户后续扶持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中存在实践限度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反租倒包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方式,给搬迁农户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机会,激发了搬迁农户的自觉能动性,有效解决了搬迁农户的生计困境问题。基于此,反租倒包的土地利用创新模式可能成为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6.6万贫困人口,生存空间的改变给搬迁人口带来一系列影响,由于思想观念传统、人力资本失灵、社会关系网络缺失、安置地经济带动作用小等原因,搬迁群体贫困特征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显性贫困向隐性贫困转变,由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由整体型贫困向分散型贫困转变。文章认为需要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从安置地经济发展和搬迁家庭人力资本两个视角,提出了增量扶贫和流量扶贫相结合、思想扶贫和能力扶贫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集中安置是搬迁扶贫的一种安置方式,安置点建设是搬迁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吉安市自2003年开展搬迁扶贫工作以来,建有大大小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815个,但由于资金不足以及移民经济承受能力不一,安置点建设还难以达到村村标准化的程度,吉安市按照"抓好示范、逐步带动,全面提高"的思路,抓重点树典型,集中优势资源抓示范点建设,主攻样板工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进一步取得示范点建设新成效,推动搬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喻宇 《老区建设》2012,(3):44-46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全县总人口数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万人.下辖6镇3乡4个同有林场。全县国土面积15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7.4%,是一个山多地少典型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实施的扶贫方面具有重大决策意义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我国精准扶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做到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给予困难户有效的帮助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此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对于解决失去原有土地的农户该如何解决生计也有明确规划,浅析易地扶贫搬迁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找到出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蒋平英 《理论观察》2023,(12):84-89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农民被迅速的转化为城市居民,搬迁民众不仅需要面对外在身份的转换,更需要内在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影响着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的后续发展与融入。基于对于Q县易地扶贫搬迁民众调查,当易地扶贫搬迁民众从世代居住的空间进入到政府重构的空间中,原本熟悉的生存环境、语言环境、生产方式、娱乐空间、身份等发生转变,面对新的生存空间,由于搬迁民众自身局限性、民族习惯、思维差异等因素,搬迁民众文化适应问题显现。因此,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要重视搬迁民众传统的文化习俗、构建多民族互嵌型社区环境、增强民众群体的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加快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民众文化适应,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