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铭 《商业时代》2007,(6):33-34,16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然而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循环经济将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外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研究,旨在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徐显生 《中国市场》2010,(15):56-57
笔者就我国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我国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继而分析了我国发展石油产业循环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然后阐述了我国发展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发展石油产业循环经济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通过对我国已有专业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复合型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链、循环型社会发展产业链三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现状分析,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还存在着系统性研究欠缺、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有效激励不强和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部分试点的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是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伟  刘海峰 《商场现代化》2006,(17):221-222
在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策略,构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经济政策、运行体系,来保障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伊铭 《商场现代化》2007,(14):373-374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仍然有很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展开研究,旨在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李路 《商业科技》2014,(32):156-157
企区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分支,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进行高度整合,高水准、高层面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摆脱资源消耗型经济模式的根本实践途径。基于此,本文在简要阐述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阐述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发,通过对循环经济研究现状的分析,对于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我国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则结合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管理公共资源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海洋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21世纪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基本原则作为发展指导。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设想思路,并从新的视角分析我国今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管理公共资源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海洋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21世纪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基本原则作为发展指导。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设想思路,并从新的视角分析我国今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立法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地,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正是对其地位的肯定。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是复兴东北的关键,亦是我国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石。“循环经济,立法先行”。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刚刚起步,应以“振兴战略”为契机,制定一部区域性法律,以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循环经济体系为基础,促进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发展民营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珍 《商业研究》2005,(4):123-126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的主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展民营经济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推动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最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的运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适时、适当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财政政策在我国的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夏涛 《北方经贸》2007,(7):132-134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工业化现状的分析,认为如果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受到能源消费状况的严重制约和束缚.本文从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而在阐述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乔志强 《中国市场》2009,(2):125-127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实现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态型经济。供应链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是实现这种绿色生态经济的最佳形式。从产业链角度看,供应链生产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3R循环经济要求方面,有着科学的依据。供应链的发展现在正朝着循环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它是循环经济的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初见成效。许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成功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市场关系,实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将人才视为“新经济”最核心的生产力,在实施“新经济”教育中着力改革办学模式,重视培养高技术人才。教育、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是美国经济持续强盛的不竭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地区差距明显。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材。  相似文献   

20.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党中央立足国情作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着眼点和根本途径是增强内生力量。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抓好能源、水源节约和土地利用,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各种保障体系,并举全党全国之力夺取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