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海华 《中国外资》2011,(20):39-40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流动性通过国际收支渠道输入我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热钱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流动性输入我国的主要渠道,并就国际流动性输入对我国外汇储备、货币冲销以及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流动性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阐述了流动性的概念,以便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准则下讨论我国的流动性。我国广义货币占流动性总量的比例接近90%,可以其代替流动性总量作有关分析。经测算,近几年我国流动性状况基本正常,但是2007年流动性已显现偏多的趋势,当前主要问题是国际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冲击压力仍在增长。我国进出口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错位,需要尽快调整,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流动性冲击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业态,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金融普惠性建设,但同时,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对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影响,从可控性及货币乘数方面分析了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和利率传导两个渠道产生的影响,并依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优化货币供应量指标、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及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源进行全球优化配置,进行全球化合作的国家同时获益,收益的递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球流动过剩的问题.我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货币流动性上升,同时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涌入,更加大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并采取适当对策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经纪业发展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经纪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金融子行业,具有促进金融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功能。本文通过对国际货币经纪业发展趋势、监管概况以及我国货币经纪业发展定位的研究,认为我国货币经纪业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法律制度、清晰的监管框架、公平的市场环境、合格的市场主体、良好的人才积累、适当的政策扶持以及合理的布局。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货币扩张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我国因储蓄倾向较高、外汇管理体制、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产品供给的不足和国际资本的不断进入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文章首先对流动性过剩进行界定,然后验证我国是否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再探讨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方法:指标比较和选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判断对货币政策松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已有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并分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进行了综述.在比较了各指标的理论优缺点和实证度量稳定性之后,本文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取要考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目的以及货币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最终影响.衡量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宜采用名义货币缺口、M/GDP、Credit/GDP等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货币国际流动循环的构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然能继续充当国际货币,其必要条件是美元国际循环始终保持有效运行。国际货币载体以商品、技术和金融资产等形式表现出多种循环模式,如当前美元的金融产品主导型。美元国际循环在金融化转型之后,载体已由商品和服务演变为金融产品,回流渠道已由实体部门转为虚拟经济部门,其是否能顺畅取决于货币国际循环中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结构关系。国债市场在货币国际循环中起到锚定作用,形成锚定效应促进货币循环。一方面,国债直接作为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能通过形成国债收益率曲线而成为其他金融产品的"锚",所以国债市场是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的关键。同时,国债市场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具有稳定性引导作用,促进国际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鉴于此,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国债市场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锚定效应及其国际货币循环载体的创造功能,从规模、流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维度促进人民币国债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货币供求角度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构建我国广义货币需求模型,对我国广义货币需求量进行拟合,发现从2005年起我国明显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然后,从货币供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是导致广义货币供给过多的主要原因,而存款利率偏低、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等都减少了广义货币需求.最后,从货币供求两方面分别提出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办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利用流动性过剩来优化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0.
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基金,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本文论述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状况,以及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基本因素,并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发展新的市场工具、鼓励更多的金融主体参与、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等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流动性过剩是最近我国经济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控制和回收流动性也就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存贷款、M2/GDP、超额货币变化率以及超额准备金比率等指标,发现流动性过剩不仅存在且近两年较严重,其中流动性过剩较为突出的是国有银行的过剩,预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最后,本文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源进行全球优化配置,进行全球化合作的国家同时获益,收益的递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球流动过剩的问题。我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货币流动性上升,同时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涌入,更加大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并采取适当对策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流动性的规模、结构、流向和币种构成等变化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和金融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对全球流动性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角度探讨不同维度全球流动性对通胀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差异化影响,分析主要国际货币在全球生产和金融循环体系中的跨境流动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央行流动性是全球流动性的核心,跨境流动性主要影响他国债务和金融市场稳定,私人资产和跨境流动性的顺周期性变化将放大央行流动性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欧美等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将货币超发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经济呈现“高全球流动性、低通胀和高金融资产价格”特点;工业出口国和大宗商品出口国货币跨境使用较少,金融资产价格除受本地流动性影响外,还受跨境流动性影响,波动较大。实体经济货币活性下降、资金分流金融市场、私人非金融部门加杠杆空间下降、新兴经济体出口价格低廉等因素共同作用,弱化了发达经济体央行流动性对通胀的影响。当前全球流动性面临拐点,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金融风险加大。对此,应搭建系统、全面的流动性统计监测框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政策储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因素的视角考察了非国际货币国家泰国金融危机在其本国、次国际货币国家和主要国际货币国家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是:一、非国际货币发行国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次国际货币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长期冲击效应遵从由低至高的顺序;二、通过金融渠道的冲击影响大于贸易渠道;三、非国际货币国家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次国际货币及非国际货币国家贸易冲击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因此,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5.
徐艳  何泽荣 《新金融》2009,(5):26-29
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主要债务国,美元又是世界主要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传播,不同于以往金融危机,它是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从美国蔓延到与美国经济、金融联系密切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6.
货币流动性(M1/M2)测度了货币供应内部的活跃程度,是宏观经济分析中普遍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着重对中国货币流动性相对稳定期间(1997~2010年)的情形进行分析,探寻货币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内涵。文章发现,近年来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和股指的高企引发了货币活化程度的提高。实际利率对货币活化水平有短期负向作用,但其影响系数和显著性有限,这可能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有关。实际利率与货币活化却存在长期正向关系,这很可能与"金融深化"有关,即长期内实际利率的提升有助于解除资金价格扭曲和金融抑制,增加货币活化程度。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影响货币活化的因素必将不断演变,时常考察其决定因素,有助于为宏观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并为前瞻性的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之货币互换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宇 《上海金融》2013,(4):32-36,117
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在实际中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外央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的介绍,提出:应在传统的互换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民币与境外其他币种的互换,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在具体操作层面实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助推作用.从这一观点出发,文章重点对现阶段以货币互换形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策略选择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特有体制背景和改革路径影响货币需求及货币供给机制的机理.认为我国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产业升级模式以及微观金融体制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祥 《时代金融》2009,(7X):22-24
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国家地区金融管理当局相继签署了总额约合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介绍货币互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指出各国政府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流动性风险,应对危机,最后认为我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将增强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推动双边贸易、促进我国金融管理水平提升和金融创新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1975年以来的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显示,一国的债权债务地位对其货币国际化构成负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国际信用货币制度下,美国选择了贸易渠道流出、金融渠道回流的美元国际环流模式;而日本、中国等债权国通过输出廉价商品和资金,对美国的债务国地位和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形成支撑的同时却抑制了本币国际化。因此,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债权大国,中国必须采取消除过度贸易顺差、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躲离美元及拓宽人民币金融输出渠道等措施,以抽身现行美元环流模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