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在城市建设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选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项自然要素,粗略估计武汉市水土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结合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再开发潜力评价,以区县为单元进行武汉市建设空间优化研究,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应对快速城市化给规划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弹性空间”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热点。资源的空间特性,其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终会传递到空间上形成弹性空间,因此,探索不确定条件下土地资源优化的弹性空间划定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研究梳理了“弹性”与“弹性空间”的理论发展与基本内涵,确定了“刚柔并济,弹性优化”的原则。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从“现状地表”和“适宜性评价”两条数据线,构建“弹性空间”的划分路径,并以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在规划中进行了实践。[结果](1)在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分的刚性区域包括:由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形成的农业空间,由生态红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区域形成的生态空间、由现状城镇及其扩展区域形成的城镇空间,可保证1—2年内的用地指标都在刚性区域内。(2)划分的弹性区域包括:未来可优先开发的农业/城镇区和后备开发的生态/城镇区,也有未来农业和生态的相互转换区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结论]研究表明弹性空间是资源优化配置不确定性在空间上的表现,弹性空间划定可提前感知并应对不确定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规划政策有效性。研究为空间规划中弹性空间划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受自然资源禀赋约束力逐渐增加,掠夺式开发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持续突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对统筹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CiteSpace对1989—2017年以来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了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为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加快形成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2008—2017年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被引文献在数量上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增强;在国内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不同科研机构单位以及学者之间的共同合作程度不高,有待加强;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更加注重规划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多关注于"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生态空间产权的界定、生态空间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生态空间管制制度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呈现出随时间推进式的同步增加和空间集聚效应,高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具有明显的"一圈一带"特征;(2)资源环境承载伴随经济发展而压力增加,且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高,但以拮抗耦合、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苏南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苏北地区,但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高。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把握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和弹性,统筹耦合协调的时效性和关联性,优化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是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监测—评估—优化—规划"良性循环中的关键节点。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市级评估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构架中的衔接逻辑,提出了基于地方特色的评估体系构建流程,并结合洛阳市本底特色,提出了"黄河战略"在洛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中落地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和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空间分析与大数据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与生境质量模型、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方法等。研究结果:(1)明确了走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编制方法,以及规划编制的空间边界;(2)构建了"底线约束—区域协同—多目标优化—空间管制—功能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架构;(3)以烟台市为例,探索了走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应用与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走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成为必然,研究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和应用实践,可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生态约束+发展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适宜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各单项指标图层进行空间加权综合生成多指标,对四川省国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等级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开发潜力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川南及川东北地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较好。攀西地区局部区域的开发潜力较大,国土空间开发存在一定难度。开发潜力等级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地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最大。结论: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应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为基本依据,科学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区域功能导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流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 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 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市县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构建市县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并以大冶市为例,从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中,较高等级分布最多,占58.37%。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评价中,高等级分布最多,占67.02%。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等级较高的分布在大冶市的北部、西部、东部大部分地区,等级较低的分布在南部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打破行政单元的限制,开展基于栅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更容易满足实际的规划需求。方法 文章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2018年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并具体分析2008—2018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结果 (1)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呈波动下降趋势,承载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中等水平。空间格局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呈现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和高水平稳定,低和中低等级相互转变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不同,其中耕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中等水平为主,水体和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表现出高水平。结论 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波动下降,改善并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差异性管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管理体系存在差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提出,各地积极开展"多规合一"理论与实践探索。涟水县作为苏北农业大县,耕地保护任务较重,近年来以打造淮安副中心作为战略定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涟水县"多规合一"工作框架的制定、国土空间开发底线摸底调查以及现行"多规"冲突研究等实践探索,提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政策建议,为县域"多规合一"理论与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康定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构建山区县域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功能片区划分方法,支撑山区县域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结果表明,康定市国土空间适宜带与基本地形相似,从整体上呈现“两纵一横一片”的空间分布,根据其发展特色,将市域划分为产业及人口聚集区、生态功能保育区、农牧业发展区3个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面临的服务目标不清、技术方法不足和基础数据融合难等困境,从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在服务目标、评价内容、技术路径、指标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策略,提出了聚焦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注重查找限制性短板和风险、匹配空间尺度差异算大账与算小账相结合,以及体现自然本底、利用现状和政策管理要求的指标和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科学评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通过找出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前提。目前,国家出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规程中,评价指标复杂繁多,操作难度大,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带来许多阻碍。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中涉及的要素指标,构建广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价要素的权重,根据权数大小,筛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获取难易情况,依据"体现综合性、凸显重要性、强调可操作性、避免重复性"的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简优化,有效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用性,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