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电力系统中,供需平衡是一项刚性约束,为了保障这种平衡,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我国针对需求侧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由于供给侧发电设备及电网的构建相对于电力需求的增长总是存在相应的时滞,导致长期电力供应紧缺,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我国采用"三电办"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站在电力生产者的角度,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开展用电管理工作,以减少用户对电力、电量的需求,该时期内用户参与调控被当做一项义务。  相似文献   

2.
本部动态     
中电联与工信部运行局签订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协会的作用和优势,9月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联合举办了"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工业与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肖春泉出席签字仪式并代表双方签署了协议。仪式由中电联副秘书长孙永安主持。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完善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体系,指导工业企业(园区)优化用电结构、调整用电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019年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要求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站在用能单位主体视角,体现"政府引导、用能单位主导、电网配合、服务机构支撑、电力市场机制配套"的原则。《指南》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把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  相似文献   

4.
正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高大电网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平衡安全全局、决定新能源消纳利用水平。灵活性资源广泛存在于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目前以电源侧供应为主体,需求侧和电网侧潜力尚未真正有效发挥。本文在分析当前灵活性资源面临问题与挑战基础上,结合相关电力规划初步研究,对"十四五"期间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供需情况开展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灵活性提升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一方面,波动性和间歇性较强的风光发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持续增长,供给侧随机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与新型负荷不断涌现,需求侧随机性愈发显著。新型电力系统的“双随机”特征为电力保供工作、系统经济高效运行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中国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长期存在的结构、技术、效率三大供给侧问题,不会因转向市场经济就能自动解决,也不可能靠需求侧的调节来解决。对供给侧改革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供给侧改革目标和当前所要推进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任务。这些任务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而不能归结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例如,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降成本",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中"补短板、去产能和去库存",在释放企业活力中"去杠杆和降成本"。二是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相互依存,供给侧的去产能、去库存离不开需求侧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供给侧的"补短板、去杠杆和降成本"需要需求侧的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变革需求侧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要求能源电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电力需求侧既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也是助力新能源大规模入网的灵活性资源。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来看,需求侧管理都应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格局和更大的作为,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在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高速增长为标志的电力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王志轩同志这篇对DSM研究文章的发表正当其时。该文是他为拟出版的《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变革》一书撰写的"总论"(约3万字)并加以提炼,字数约1.5万字,本刊分上、下两篇发表。文章从"3E"平衡、电力体制特点、全社会用电水平、电力供需特点、电源电网特点、需求侧用电特点6要素分析入手,系统地研究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DSM变革的三个发展阶段——DSM、需求响应(DR)和供需耦合。文章上篇主要论述了DSM和DR阶段;文章下篇主要论述了DR进入了供需耦合阶段,以及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全篇具有四点独创性:一是分析了DSM与DR等的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从6要素分析了DSM为什么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三是讲清了中国特色DSM与国际DSM的区别;四是对未来DSM的变革提出了"供需耦合"概念,这是DSM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应对当前电力供需形势,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缓解电力供需宽松程度的最有效手段是电力供给侧的市场和行政调控,如果电力供给的过快增长得不到有效抑制,短期内恢复供需平衡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电力供需宽松的重要原因在于需求增长疲软,只有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释放需求潜能,推广电能替代,才能助推电力供需尽快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北京联合举办"2007年中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国际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电力需求侧管理与节能减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相似文献   

11.
国网老河口市供电公司着力探索电力保供精细化、柔性化的新模式,通过优化保供调度,落实一户一策模块施工、系统推进等方式,实现电力需求响应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打破垄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是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需求侧响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工业以及能源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为全面响应“双碳”行动,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国网老河口供电公司不断探索电力保供精细化、柔性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末,受经济快速恢复、极寒天气、供应能力受限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湖南、江西等地出现高峰限电情况。时隔多年,"限电"一词重回公众视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缓解电力供需缺口的重要手段,在多地电力供需紧张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作用也成为重点之一。本文将以湖南为例,分析湖南"缺电"的原因及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发挥的作用,并对"十四五"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业》2006,(12):38-38
构建和谐电力,耍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6个链条:第一,耍建立起市场的需求链条。我国电力的所有调整,包括电力供给方式、需求侧管理方式的调帮,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建立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的需求链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线,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加强和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人力资源工作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供求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全要素效率。供给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创新等方面。资本、劳动力、创新等都与人相关,把人力资源纳入  相似文献   

15.
正能源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财经领导小组会上提出的,很快就起到统一思想的效果,能源各领域都在落实能源革命的要求,电力需求侧管理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需求态势的分析研判从来都是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章。电力需求涉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一次能源生产运储、气候变化以及电力体制机制,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从  相似文献   

16.
正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是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宏观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处于一种平缓前行的状态,社会用电需求也将处于平缓期。由此带来的电网负荷增长率下降和电力辅助服务任务日益繁重,造成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矛盾日趋显现。如何加快构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现辅助服务资源配置市场化,从而化解当前电力辅助服务中存在的矛盾和  相似文献   

17.
正成果的实施背景(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是电力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建立健全电力市场机制为主要目标,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有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探索完善燃料购销管理模式。目前,多数国有电力企业采用了以电力燃料企业为载体、集中采购后再统一对内销售的模式,主要依托于委托代理制这一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普适性体制。随着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国有电力燃料企业作为连接燃料供应和电力消费的重要桥梁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9.
本部动态     
中电联与工信部运行局签订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战略合作协议;魏昭峰率团访问欧盟能源监管合作署  相似文献   

20.
需求侧管理最早应用于电力系统,目的是利用现有的电力容量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发展,西气东输上游气田产能、管道输送能力、下游市场需求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西气东输公司将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提上议事日程,针对可中断用户和不可中断用户享受不同价格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与下游用户共同协商解决供用气缺口。通过实施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有针对性地控制了下游用户的天然气市场规模,优化了其用气结构,保证了西气东输管道的平稳运行和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