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颐武 《中关村》2013,(11):108-108
最近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乱象感到不满,为谣言而困扰的公众对此都相当支持,认为这是规范互联网行为的必要之举。另一方面,也有些在网络上活跃的人物对此有相当的不满。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高兴》读来让人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我们的舆论环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贤路当广而不狭,言路当开而不塞”。用洋人学者的话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的说话权利。”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11):123-123
希望《中关村》越办越好;《中关村》——中国硅谷的文化坐标;稳中求新树品牌;希望《中关村》能更多关注“村”中的小职员。  相似文献   

4.
石长峰 《中关村》2006,(9):75-77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暴民”充斥网络一双青绿色的高跟凉鞋,残忍地踩在小猫的头上、身上。你可以想象到小猫凄惨的叫声,你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施暴者——一个身穿黑色连衣裙的…  相似文献   

5.
张颐武  CFP 《中关村》2007,(2):114-115
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杂志刊载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那是在当时的文化变革氛围中的一篇煌煌大著。胡适从语言的变革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为倡导白话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新文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界。那是一个社会正在剧烈变革的时刻,文化领域的沉闷压抑已经结束,一种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之中。胡适的这篇文章正是为一种新的“现代性”文化开辟了道路。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在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在被历史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  相似文献   

6.
《信息产业报道》2004,(8):65-65
这是一部西方管理学智慧同中国企业问题相结合的书,它凝聚了3年来作者与他的欧洲MBA中国团队对中国企业咨询与诊断的总结,涵盖了  相似文献   

7.
冯婷婷   《中关村》2010,(1):34-35
往事如烟,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拥有3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却着实上演了一幕幕并不如烟的“网事”。让我们细数热门事件,盘点网络红人,聆听网友自述,通过网络“最”事件,来回顾我们的2009年。  相似文献   

8.
张越 《中关村》2011,(11):98-101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维度下。经济日趋一体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这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经常采取“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进行美国化的包装和制作。比如电影《卧虎藏龙》完全是中国的故事。却是在好莱坞制作,《花木兰》是迪士尼拍的。我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文化被“盗版”。  相似文献   

9.
关村 《中关村》2004,(6):90-90
“往事并非如烟”。“忆往昔”,亦并非“峥嵘岁月稠”。《中关村·往事今说》栏目的开设,旨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经历过“反右”、“文革”等政治劫难的知识分子,提供一个抒愤懑的忆旧讲台,同时给后人“买一张旧船票”, 感悟人在旅途的宝贵经验。一位伟大的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背叛自己的良知。还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读史可以知兴替。”希望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在诚挚的真情告白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罢!尽管味道是苦涩的。  相似文献   

10.
毛志成  CFP 《中关村》2006,(8):110-113
一有些以“名流”、“名家”、“名人”、“成功者”或“著名人士”为名目的杂志、辞典,约我写稿或收录了我的词条,我的心都曾甜蜜蜜、美滋滋过。好像人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就成了世上的“人中之仙”,将来便有上天堂的资格而无下地狱的可能。当年我也曾有过此类幻觉,直到我年逾六旬已近“望七”之年时,才有了一点自知和自悟,随之也有了自我忏悔意识。要求伤害过我的人(尤其是在种种“运动”中频频整治过我的人)懂得忏悔,已经是不容易的事;要求我在一次又一次被“批判”、被“打倒”而事后终于脱离苦境之后做些自我忏悔,尤其更难,但我还是强…  相似文献   

11.
程桔华  勒川 《中关村》2008,(3):32-32
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的代表人物,严望佳深谙“以柔克刚”之道。实际上,在“海归”回游的大潮中,他们已经成为中关村新一代创业者的中坚力量,严望佳和她的“启明星辰”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愚夫 《中关村》2004,(7):88-89
“水桶”并非水桶,乃是人。因他上下长得一般粗,酷似水桶,故而得名。我和“水桶”是好朋友。“水桶”是我们单位党委宣传部长,喜爱写诗;据说还曾在《北京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过一首大作,单位里举办什么文娱活动,“水桶”也常登台“啊——啊——”地朗诵几句,才华横溢。我呢,是我们单位的笔杆子。我们单位下属各个部门历年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出自我的手。因  相似文献   

13.
孙曙 《中关村》2003,(1):115-115
央视举办的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观众打电话问来自上海的评委廖昌永:他和来自北京的评委戴玉强打分总是不一致,是不是因为分属“京派”与“海派”的缘故?难得还有人使用“海派”这个几成化石的词,在现在的大上海水泥钢筋的丛林里还有“海派”吗? 文化点将上海有影响全国的电视栏目、电视主持人吗?上海有天王、天后级的歌星吗?上海有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作品吗?上海有威震画坛的油画家、国画家、先锋艺术家吗?上海有被同行视为风向标的戏曲、话剧导演吗?上海有全国读者买帐的纸质传媒和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吗?上海有举世举国注目的文化活动吗?上海有倾国、倾城的娱乐新闻的主角吗?上海文化有新鲜的人和事吗?上海还有文化巨人吗?在国人、世人的文化生活中能看到上海的形象,听到上海的声音吗?  相似文献   

14.
金元浦 《中关村》2004,(6):114-114
《文化的观念》[英]特瑞·伊格尔顿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文化是什么?文化何以在我们的时代如此举足轻重?我们的老朋友,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评家伊格尔顿写了这本新书,来讨论“文化”这个英语中最为复杂的单词之一,将我们引入当  相似文献   

15.
田方 《中关村》2012,(4):82-8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广州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廉洁文化,让廉洁成为广州的城市品格。无论是国际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教授提倡的腐败羞耻的文化观念要深入民心,还是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强调的要培养鄙弃贪腐的行为价值取向,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教授建议在全社会培育对腐败零容忍的价值观等,都指出广州将面对构建更高层次价值观的新命题。(3月26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6.
张宇  CFP 《中关村》2007,(1):75-75
“网站靠什么?靠的就是点击率。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这段《大腕》里的台词不仅成为了一段电影史的经典,而且也成了中国互联网史的写照。如今几年过去了,互联网经历了寒冬之后,又开始渐渐回暖。从几年的发展来看,到底  相似文献   

17.
费秉勋 《中关村》2004,(3):115-116
《周易》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纲,《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江湖术士把算卦称作“周易”并出了一本冠以“周易”之名的算卦书,以讹传讹,从此“广大悉备”的《周易》便蒙受误解,被和算卦画上等号,至今难以拨正。周易之学于是发酵、变味,在一些人那里甚至腐烂。这实在是由于“道听文化”的作崇。  相似文献   

18.
苟耕田 《中关村》2005,(9):69-69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可是她的儿女们,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做过“自毁家园”的愚蠢事。文明初期,“母亲”身披80余亿公顷的绿色外衣,遮盖着丰腴胴体的3分之2,江河似装饰的银链,伴有蔚蓝色的大海,头顶湛蓝的天空:可是到了19世纪,绿衣仅剩下56亿公顷,“长袍”  相似文献   

19.
关纯 《中关村》2005,(9):68-68
去年的金秋时节,当“郎顾风波”被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压制得几欲缄默之时,《中关村》杂志借用胡适先生的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题,发表了“郎顾之争”感言的文字。言论力挺郎教授的学者风范和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治学精神;同时对某些“主流经济学家”依势压人的学霸作风,“辱骂和恐吓”的卑劣手法,视“传媒妖魔化”的偏激情绪,漠视民众“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傲慢……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20.
关纯  李春晓 《中关村》2006,(6):66-66
日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厦门大学时,兴致所来,挥毫题字——“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殊不料,主持仪式的厦大副校长潘世墨先生,当场把“黉(hong上声,学府之意)宫”念成了“黄宫”,莘莘学子尴尬,令人汗颜。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热播期间,余秋雨教授点评时,把“仁者乐山”的“乐”(yao去声,喜爱之意)误读成乐(le去声)音。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文科学生来讲应是常识性的问题。据说有数万名观众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及时、严肃”也是热情地指出余教授的“误读”之错。至于余秋雨先生能否“买账”不得而知,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