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排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当前提升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在TFP分析框架下,通过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与TFP,分析1996—2010年间其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与效率变化特征,并对改善产业投入产出要素进行了定量调整。研究表明:1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时序变化上,总体效率偏低,未能挖掘已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潜力,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应加大技术要素的投入;空间格局演变上,各省区技术效率值小于0.5的省份达到12个,占到全国的38.7%,产业高效发展的潜力挖掘空间较大;且技术效率无效省份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情况,各省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投入、产出要素做出定量调整。2高新技术产业Malmquist效率指数:平均技术进步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年均增长达9.6%和2.7%,表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注重先进技术要素的投入;但规模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3%,影响了TFP的提高;各省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除桂、渝外均得到改进,且TFP上升得益于进步率的提升,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有限。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显著,技术效率变化和TFP变化的差异却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0~2010年中国29个省份和3个区域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结果显示,不同省份和区域的能源效率有巨大的差别。相比于其他省市,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安徽、河南和湖南能源效率值总大于1;东部能源效率居首,中部次之,西部最后。东部、中部和西部节能减排侧重点不同,中部以煤炭节能为主,西部以天然气节能为主;东部和中部以CO2减排为主,西部以SO2减排为主。针对这种现状,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效率是节能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基于中国30个省份电力行业的实际投入、产出与污染气体的排放量,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了2006—2015年期间各年份环境效率与动态GML指数,分析其静态空间分布与动态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华北、南方地区环境效率较高,其次是西北、华中、东北地区;十年来国内整体与大部分省份环境效率不断提升,这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0~2010年中国29个省份和3个区域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结果显示,不同省份和区域的能源效率有巨大的差别。相比于其他省市,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安徽、河南和湖南能源效率值总大于1;东部能源效率居首,中部次之,西部最后。东部、中部和西部节能减排侧重点不同,中部以煤炭节能为主,西部以天然气节能为主;东部和中部以CO2减排为主,西部以SO2减排为主。针对这种现状,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在于低碳创新能力和低碳创新效率提升。从技术异质性和节能减排约束出发,构建纳入技术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创新效率测算模型,借助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我国省际低碳创新效率。结果发现,未考虑污染排放情况下的创新效率值高估了节能减排约束下的情境,即非期望产出会降低创新活动效率。由于空间技术异质性,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格局,东部地区低碳生产技术更加接近有效前沿面,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本文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本文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及减少CO2排放。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知识创新阶段Pt采用投入导向BCC模型、科技成果商业化阶段Pt+1采用产出导向BCC模型,借助DEAP2.1软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综合效率整体偏低,但Pt阶段效率高于Pt+1阶段效率;60%以上省份属于非DEA有效省份,存在改进空间,且Pt+1阶段改进空间更大;70%以上省份属于规模收益递增省份,且主要发生在Pt+1阶段,中西部地区规模收益递增省份数量均超过相应阶段东部地区;投影分析显示,非DEA有效省份创新投入产出改进幅度普遍较大,其中Pt+1阶段产出改进幅度远远大于Pt阶段投入改进幅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3)
技术进步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工业二氧化碳减排?这种影响在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何差异?文章基于2002-2012年中国工业分行业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TFP)进行估算,并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变动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部分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后,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知识创新阶段P~t采用投入导向BCC模型、科技成果商业化阶段P~(t+1)采用产出导向BCC模型,借助DEAP2.1软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综合效率整体偏低,但P~t阶段效率高于P~(t+1)阶段效率;60%以上省份属于非DEA有效省份,存在改进空间,且P~(t+1)阶段改进空间更大;70%以上省份属于规模收益递增省份,且主要发生在P~(t+1)阶段,中西部地区规模收益递增省份数量均超过相应阶段东部地区;投影分析显示,非DEA有效省份创新投入产出改进幅度普遍较大,其中P~(t+1)阶段产出改进幅度远远大于P~t阶段投入改进幅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SO2和COD排放作为环境投入要素,测算2003—2012年中国各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以2007年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为时间节点,对试点省份和非试点省份SO2和COD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减排成效并不显著,但排污权交易试点不仅在试点省份起到了较好的直接减排效果,而且也提升了试点省份的经济绩效,尤其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作用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通过纯技术效率的相对改善,遏制了试点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下降。中国应继续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通过排污权交易的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使其不仅促进效率改善,更在技术进步层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主要有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渠道,且对多数省份来说,能源消费结构渠道在中介效应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因此,国家应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提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工业废水治理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废水的治理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空间特征方面,南部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治理综合效率最高,西南地区最低;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呈现纯技术效率较高特征,西南地区呈现纯技术效率较低特征;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呈现规模效率较高特征,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规模效率较低特征。(3)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显示,工业用水和废水排放越高的地区,其工业废水治理综合效率越低;提高废水监测力度有助于提高工业废水治理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外资工业的进入提升了工业废水治理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非径向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其次,通过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1)2005—2018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能够显著地提高碳排放效率,西部的科技创新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3)影响机制表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科技创新促进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应该明确未来减排工作的重点方向,提高碳排放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旅游公司运营动态效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旅游业中的10家上市公司为代表,将其2005-2008年的经营数据作为指标值进行DEA计算,分析各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投入与产出松弛量以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可以发现,旅游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不高,并且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应从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现有资源的管理等方面提高中国旅游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生产效率事关乡村发展及城乡融合进程。基于1990—2016年乡镇企业生产投入、产出相关数据,综合运用DEA模型、GIS空间分析及经济重心等研究方法,考察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格局演变及其移动路径。研究显示: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具有以下特征:①整个研究期内,3个效率指标均值基本呈波动下行发展态势;②综合技术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水平略高,规模技术效率得分最高,且不同研究单元差异显著;③从三大空间效率均值排序来看,综合技术效率为东、中、西部,纯技术效率为东、西、中部,规模技术效率则较为随机;④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重心转移方向先后经历由东南向西南的演变,最终转移方向为东北。  相似文献   

17.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汪锋  吴俊 《技术经济》2016,(12):90-96
将电力生产作为先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生产环节,在考虑规模越来越大的电力跨省交易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等)的基础上,使用非参数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2000—2012年中国省域能源环境效率。结果表明:与考虑电力生产和跨省交易的网络DEA模型相比,利用传统DEA方法会高估电力输入省的能源环境效率、低估电力输出省的能源环境效率。指出调整电力生产布局和跨省输送网络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的能源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算2006—2017年的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且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呈现出效率调减趋势,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偏低所致;粮食生产效率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相邻省份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有减弱趋势,而负相关关系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具体表现为邻近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对该省的粮食生产形成空间挤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航空公司运营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通过构建具有2个投入项与2个产出项的C^2R与BC^2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分析了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报酬变化以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研究发现,中国主要航空公司的技术效率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此期间主要航空公司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MPI〉1,生产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