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力生产消费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但迄今大部分研究都忽略了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的电力需求量。实证结果如下:碳排放与电力需求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不同地区碳排放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经济增长、资本存量等对电力消费有正向的作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则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而城市化水平和电力价格对电力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国家实行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地区间差异,并通过如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转变能源结构等途径,以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国1978~2011年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碳排放量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技术对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反之不成立;碳排放与第二产业之间也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碳排放量增加是第二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具有高碳排放量的高耗能产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支撑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经济增长遵循从"排放"到"增长"的路径。从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来看,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长期的影响显著。我国由"排放"到"增长"的因果关系使得未来阶段容易陷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城市化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消费结构升级会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在引入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变量的交互项后,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协同推进对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具有强化作用。建议:深入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协同配合,强化居民的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加强区域之间碳减排工作实施的空间联动性。  相似文献   

4.
谢波  徐琪 《技术经济》2019,38(12):120-125
作为当今世界碳排放量第一的国家,中国如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备受国内外关注。选取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产业集聚外部效应视角,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以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31.1%。(2)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二者关系呈倒U型。当外商直接投资处于低水平时,产业集聚会增加碳排放量,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跨越更高门槛值,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凸显,抑制碳排放量增加。(3)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能抑制碳排放量增加。(4)经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关系为倒U型,且产业集聚临界值为2.389。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6.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将会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第七十五届会议上,强调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文章在“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之下,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出武汉市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从而得出在武汉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关系相较于第一产业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进而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四点建议:合理调整优化产业、加快整合高碳产业、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争取武汉市可以尽早稳固树立起绿色发展思想理念,加大大力培育低碳环保产业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是当前低碳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利用四川省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四川省三大产业二十年来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等因素来分析导致四川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导致四川省碳排放增长的正向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导致四川省碳排放增长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对碳减排发挥关键作用.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进行检验,考察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提高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比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非经济性公共支出通过规模效应、预算效应与替代效应对碳排放保持促进作用,而直接效应与环境规制效应对碳排放保持抑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财政支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利用经济城镇化指标衡量中介效应时,发现非经济性公共支出与碳排放存在负向关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稳定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标衡量中介效应时,发现非经济性公共支出与碳排放存在正向关系,通过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来调节城镇人口和就业水平,实现碳减排目标.因此,需推进财政支出政策向绿色低碳、生态协调发展模式转型,发挥财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作用并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国政府规划了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股票市场也因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低碳经济概念板块"。与此同时,作为低碳经济的一个发展重点——新能源产业,在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因此,低碳经济概念股票和新能源公司股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而作为与低碳经济及新能源息息相关的新兴碳交易市场,必然会对它们的股价带来影响。因此,文章将通过对深圳碳排放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低碳经济概念及新能源公司股价与能源价格、碳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深圳碳交易价格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股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新能源公司股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年到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测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前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小于后者,而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前者大于后者;同时两者对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作用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其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正影响中部最大,西部其次,东部最低,对碳排放的负影响中部最大、西边次之,东北部最小;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正影响东部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低,对碳排放的负影响中部最大,西部次之,东北部最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对如何协调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因素,实现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有效介入。基于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政府环境规制与第一产业单位GDP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政府环境规制是引起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GDP碳排放量变动的Granger原因。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要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规制体系,必须加大政府环境规制力度,优化政府环境规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1978-2008年度的数据,采用协调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协整关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而第三产业则相反,其短期效应为-0.653041,长期效应为0.601860。第一、第三产业是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而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下而上"法,建立旅游业碳排放的测算模型,对新疆旅游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了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旅游产业CO2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2009年出现较大波动,与新疆当时社会突发事件导致旅游经济受到影响相关,2013—2014年出现较小波动。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以弱脱钩关系为主,占比达到50%。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加大低碳技术研究与利用、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等方式,逐步实现新疆旅游业低碳绿色发展,达到与旅游经济强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按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计算出各地在1995—2007年的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区域对外贸易密度、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密度都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碳排放随着贸易密度的增加而增长,中部、西部的边际碳排放比东部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该加快对外贸易战略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型贸易产业,实施区域性能耗与碳减排政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低碳合作,力争获取更多的低碳技术转移与绿色基金。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旅游产业作为新时期绿色经济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态势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文章运用我国30个省份1998—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和旅游产业集聚都存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衡现象,在加入了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能源强度、政府规制等控制变量后,旅游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整体上呈"U"型曲线关系,长期来看,旅游产业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目前,应加强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促进旅游产业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22,(1)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因缺少着力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看,农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增加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一般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在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从低碳农业技术供需两端入手,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技术这一关键因子,设计构建"绿色金融—低碳农业技术—农业碳减排"的路径模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碳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活动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强化节能减排效果,推进经济增长的集约化转型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具备清洁生产优势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对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经济发展诉求下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技术落后,生产环节能耗高、污染重以及低水平竞争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其发展可持续性,本文旨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理性探讨,以期为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9—2017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分别计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级化指数,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但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对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的作用。人力资本对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均资本、制度质量和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缓解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双重胁迫压力尤为至关重要。为此,基于2000—2018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构建空间滞后模型,模拟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中西部区域碳排放持续增长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及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出现"高—高"和"低—低"空间分布。(2)产业资源配置效率(TI)及产业结构高级化(TS)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现阶段优化TI比TS升级对减缓碳排放更有效,其直接和间接的边际效应强度分别达41.2%和32.2%、8.0%和6.1%,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对碳排放的边际效应强度。(3)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加强TI和TS优化升级,特别是近期内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进而解决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双重胁迫压力,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