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陆源污染防治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对中国沿海11个省(直辖市)2006—2015年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地区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否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陆源污染排放。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会显著降低本地区的陆源污染排放,还会外溢到邻近地区,进而促进陆源污染排放量的减少。同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时间上呈现不断攀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此外陆源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呈现在地区集聚的规模污染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9-2017年期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政府直接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均证实在样本考察期间政府直接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产生"杠杆效应",即这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不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地发现无论是在非沿海地区还是在沿海地区的样本中政府直接R&D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非沿海地区的样本中这种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市场竞争程度、居民消费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显著的激励企业R&D投入,政府消费对企业R&D投入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海洋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得到2006—2015年中国11个沿海地区(除港澳台外)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PVAR模型,考虑海洋经济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探讨海洋环境规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间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全国沿海地区宏微观层面存在"强"波特假说,具有时滞性,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只存在"弱"波特假说,就我国整体沿海地区而言,需要极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沿海区域间海洋环境规制强度与海洋科技创新协调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保护税,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和沿海县三个层面,总结了新形势下我国海岸带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表明:(1) 我国沿海地区人均 GDP 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经济总量较大,占全国的比重超过 50%,但经济增速明显慢于西部地区,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沿海地区国土开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沿海城市 GDP 年均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2017 年),北海、钦州和漳州位居前三;52 个沿海城市中,51 个沿海城市服务业已占主导地位;人均 GDP 区域间差异明显,深圳最高;沿海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高于全国和沿海地区平均水平。(3) 在国家战略引导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增强。(4) 沿海县是支撑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国家公布统计数据的 127 个沿海县的生产总值占 11 个沿海地区的14.1%,占沿海城市的 23.83% (2016 年)。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理论,以中国海洋经济为研究对象,对北 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开展实证研究,选取 2001-2014年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环境污染指标,以全国沿海地区同期人均第 二、三产业增加值为经济指标,建立面板模型和非参数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发现:①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曲线关系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倒 “U”型EKC特征,包括线性正相关、 “N”型、倒 “N”型等多种形态;②通过对比分析,各海洋经济圈的 EKC曲线也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应该依据区域海洋经济特征、因地制宜调控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海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省份的动态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系统GMM和门槛回归评估,从水平时间和垂直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了沿海地区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不同类型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关系。主要研究结论为:预防型环境规制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呈现"U"型关系,短期内具有显著负向挤出效应,中长期则正向引致效应显著,与"波特假说"相符;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海洋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短期挤出效应,其中仅对技术含量较低的模仿型技术创新产生中长期正向促进作用,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型技术创新没有显著中长期影响;预防型环境规制对引致海洋科技创新没有显著门槛效应;控制型环境规制存在显著折线型的门槛效应,表现为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引致效应较弱,负向挤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的内涵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与协调性评价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4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指数较低,整体上处于中度脆弱阶段,但绝大多数省市的脆弱性指数呈上升态势,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2006—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逐渐升高,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异的空间格局。(3)2006—2014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协调性指数较低且呈上升趋势,轻度失调状态居于主导地位且逐步扩展至沿海地区。(4)2006—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矛盾仍然凸显;海洋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性整体呈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性整体发展较好,空间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演变态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逐步体现。  相似文献   

8.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振兴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洋开发已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综合评价各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类型识别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洋强国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时代任务。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样本障碍度分析等方法,识别2006—2016年间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类型,并甄别具体动力机制和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性显著,高质量政策的发布由松散型趋向密集型。(2)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由阵痛期逐渐进入稳定期。阶段性类型识别显示:高级类型区为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天津;中级类型区为福建、江苏、海南、辽宁;初级类型区为河北、广西。(3)区域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效应。动力机制的作用程度排序为:政策环境>涉海就业>海洋资本>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基建>对外开放;甄别不同类型区受制要素显示:政策环境、海洋资本、海洋资源、市场腹地成为制约多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兼具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经济效率两种特质,因此探究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经济效率的关系有助于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参考区域经济韧性测度方法,基于海洋经济周期,采用海洋经济核心变量测算2003-2016年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采用SBM模型测算了 2001-2016年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并...  相似文献   

11.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2.
朱新颜  刘健  刘伟 《海洋经济》2019,9(5):44-52
由于传统 DEA方法在对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及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上存在缺陷,本文运用基于自助抽样的 DEA方法,利用我国 12个主要沿海城市的相关数据,对它们的海洋经济效率值进行了测算,同时分析了影响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愈发达的沿海城市其海洋经济效率未必更高,但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实际更低,表明其海洋资源可能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此外,加强沿海城市的环境保护力度尧改善环境治理有助于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占华  于津平 《当代经济科学》2015,37(1):39-46,125,126
本文基于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省际以及三大经济圈内贸易对工业废水、工业SO2、工业烟(粉)尘等三类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并检验了现阶段中国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假说、污染避风港效应及要素禀赋效应等。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及三大经济圈内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有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各省通过经济合作的加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自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引入交叉项进一步发现贸易对环境分别存在负收入效应及正结构效应。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污染避风港效应与要素禀赋效应则随污染物指标选取、分析区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总结了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的经济含义,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的一致性问题,以及统一以最终需求为出发点的测度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年第一份中国8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甚至于还不及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正是由于这一影响,中国内陆地区的反馈效应不及沿海地区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探索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使用2005-2016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高新区对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能够显著减少资源型城市的污染排放总量与人均污染排放量;国家高新区的环境改善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与东部相比,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具有显著的污染抑制效应;对资源型城市所处成长周期进行考察后发现,国家高新区有效改善了"成熟型"与"衰退型"城市的环境质量;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路径分析表明,国家高新区显著提升了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而有效降低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沿海 11个省(市、区) 2001-2016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PGDP)和人均海洋生产总值 (PGOP)为经济指标、近岸海域劣于三类水质面积比重 (E)为环境污染指标、检验沿海地区整体和 11个省 (市、区)海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存在的可能性和形态。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整体存在海洋 EKC曲线、且以 PGDP为经济指标的拟合曲线呈 “U型”、以 PGOP为经济指标的拟合曲线呈“单调递减型”。 (2)沿海 11个省 (市、区)仅有山东、上海、广东 3省 (市)存在海洋 EKC曲线、且形态有所差异。 (3)不同指标选择和不同时段数据都会对海洋EKC曲线的存在性和形态产生影响。该研究拓展了EKC模型在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可为促进陆域经济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制定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基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和海洋科技创新四个维度17个评价指标构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确权法,实证测度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揭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征:广东、山东和天津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居前三,广西、海南和福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海洋资源开发和政府政策等相关,提出通过积极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群、逐步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等举措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海在人们的心目中应该是蔚蓝的.然而。当每年有80亿吨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顺着江河倾泄入海时.海水也会浑浊不堪。 海洋遭受了污染.海洋生物会大量死亡.这将直接影响滨海旅游业以海盐为原料的海洋化工业等涉海产业的发展。 当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沙尘暴肆虐已使人们深受其害时.不知有多少人会对海洋污染感同身受. 目前.对海洋污染感受最直接的是渔民和以从事海水养殖为生的人。而当海洋污染不断加剧时.最终蒙受损失的将是整个人类。 海洋污染是广义的水污染的一部分。一个基本的常识是,陆地上所有已被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9.
围填海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实现沿海地区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统一,分析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国大规模围填海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灾难和威胁,首当其冲是海洋国家的沿岸地区,并间接对非沿海地区产生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潜在自然灾害。海平面上升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海岸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