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久有效运行的关键,合理有效地测算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分配方式是重中之重。基于水源区2012—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计算分析了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及受水区各省份之间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结果表明:(1)水源区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4 260.64亿元,比2012年减少了63.57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9.16亿元;(2)水源区应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为149.2亿元,而受水区愿意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为84.73亿元,国家每年通过一般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水源区约18亿元,但仍有4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缺口;(3)采用离差平方法确定了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份每年应承担的生态补偿资金分别为26.91亿元、22.20亿元、14.66亿元和20.96亿元。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量的确定和补偿的分配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和难点。从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建设成本出发,测算了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生态建设工程的外部生态补偿,探讨了受水区生态补偿分摊方案和水源区生态补偿分配方案和分配原则,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提供参考。以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结合实际状况进行适当修正,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评估得到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实施后每年所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4×105万元,引入生态价值发展阶段系数调整后的结果为1.12×105万元。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益不同,进行再次修正,可知水源地生态工程使水源地以外地区增加生态服务价值3.61×104万元。在考虑生态建设成本后,测算出水源地每年应得到外部生态补偿4.145×104万元。在此基础上,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探讨了受水区生态补偿分摊方案,以各生态建设区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比例为标准,探讨了水源区的生态补偿分配方案和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当量法评价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定江西省各地市生态补偿优先级及补偿额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江西省2011年总生态服务价值为2548.75亿元,其中非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89.43%,占江西省总GDP的19.48%。考虑污染排放与治理投入,江西省共需其他省份补偿2216.65亿元,人均获得补偿额4938.58元,此额度为生态补偿的上限。赣州市、吉安市、上饶市、抚州市应当率先得到生态补偿,分别为558.22亿、340.08亿、307.20亿、254.21亿元。  相似文献   

4.
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方式和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文章界定了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涵义,从生态成本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分析水源区域的生态损益关系.针对水源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生态补偿方式和措施建议,探讨现阶段我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并从财政,税收、产业、管理、意识、技术等方面提出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区域间转移的测度,并结合区域的支付能力,构建了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测算,认为:(1)2014年,河南省18个市都属于生态价值盈余区,都应获得生态补偿;(2)2014年河南省整体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应获得1 417.2亿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用;(3)2014年河南省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分别获得209.88、26.85、54.48、95.58;1 027.35亿元的生态补偿,特别是豫南地区,获得的生态补偿额高达1 027.35亿元,约占河南省生态补偿总量的72%。  相似文献   

6.
论文基于修正后的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对广州市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并依据核算结果界定了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分析并探讨了广州市各辖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受偿系数及生态补偿优先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广州市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18.288亿元;其市辖区生态服务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南沙区白云区番禺区黄浦区天河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越秀区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系数最高而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受偿系数最低,从化区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受偿系数均最高;生态补偿优先级较高的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和南沙区为"生态服务输出"区域,应当优先得到生态补偿,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低的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等"生态服务消费"区域应当优先开展生态补偿支付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地调研访谈,对北京市怀柔区的生态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补偿情况进行分析;基于生态服务理论基础,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估了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测算了生态服务的外溢价值。研究发现:第一,怀柔区仅在森林和水资源领域实施了生态补偿,补偿范围覆盖不全;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国家和北京市(1.14亿元,占67.2%)。第二,怀柔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高(937.93亿元),是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倍;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森林年均吸收CO2的可交易价值高达45.36亿元,占GDP的19.4%。第三,怀柔区生态服务价值向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很大(409.76亿元),但现有补偿过低。最后,从怀柔区、北京市、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完善生态补偿、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和增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陕南水源区概况分析了建立南水北调中线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论述了建立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在建立南水北调中线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时,受水区应对陕南水源区给予合理补偿;在测算补偿标准时,机会成本法可以作为参考,在有效协商后形成合理的标准;产业补偿这一方式对于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以国际统计规范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价方法为基础,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的动态价格体系,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合理测度。实证结果发现,以往采用的价格体系低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构建的动态价格体系得出,2016年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27706.27亿元、5836.21亿元和104407.23亿元,分别是各地区GDP的1.08倍、0.326倍和3.26倍;2016—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分别为502.63亿元、628.12亿元和-1713.33亿元;三个地区中价格因素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度变化的影响最大,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小,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真实增长率分别为-0.15%、13.11%和-1.7%。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是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方法,补偿资金的合理分配则是生态补偿建设中关键一环。因此,为提高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文在现阶段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以鹤地水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生态保护贡献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配指标体系,通过熵权—层次分析模型算得:玉林陆川县、玉林博白县、湛江廉江市和茂名化州市分别占60.1亿总分配金额的40.79%、22.32%、19.52%和17.37%,符合鹤地水库的现实情况。分配体系与模型对促进水源地各区域单元之间的利益合理分配、生态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为生态补偿机制资金的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源区居民是水资源保护的贡献者,对水源区公众受偿意愿(WTA)的理性评估,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理论探索、实地调研和模型分析,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扬州市为例,开展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WTA值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442份有效样本中,居民具有受偿意愿的比例为75.11%,采用非参数法和参数法综合评估得出WTA均值为443.29元/(人·年);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公众WTA的影响因素,得到年龄、对当前生活用水水质的满意程度、工程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对WTA影响显著;最后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从内部公众背景、外部环境政策等角度,对构建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激励机制。研究可以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内涵及原则,充分应用生态补偿依据及方式的方法体系,通过松华坝水源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及水质改善与保护投入分析、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机会成本评估、制订松华坝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提出实施生态补偿的设想及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需求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保育与环境消费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十堰市的生态建设为例,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源保护对十堰市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在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生态补偿角度对水源区补偿资金数额、来源、补偿时间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生态补偿是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矛盾的重要经济手段。文章以安顺市西秀区长田小流域为例,利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匡算:长田小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91 358.60万元,生态补偿总金额为1 162.45万元,其中,农田系统补偿额为131.94万元,森林系统补偿额为753.36万元,水域系统补偿额为25.60万元,果木林系统补偿额为251.55万元。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之上,对可受补偿和不可受补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区分,并将不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可受补偿生态功能的当量因子表示出来,使得生态补偿额的确定具有科学性、更加准确,进而为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是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对此观点不一。以秋浦河为例,以2007年为基准,采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评估其上游生态服务价值为48556.77万元。基于"外部性理论"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视生态服务的空间差异而定。补偿的上限为外部经济性行为的全部,即生态服务价值的全部(48556.77万元),补偿的下限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主导效应因子的价值,即直接使下游受益的水源涵养及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22192.31万元)。  相似文献   

16.
永定河作为北京重要生态屏障的核心,其生态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建立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后生态服务价值增量。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生态服务价值增量为482.77亿元。在服务价值增量中,文化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分别占73.24%,23.28%,2.74%和0.74%。与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前生态服务价值存量对比分析发现,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增加明显,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12倍。生态修复工程对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沿河地区产业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其中景观美学价值增加260.60亿元,产业贡献价值增加112.37亿元。此外工程建设对永定河调节气候功能和净化空气服务价值提升作用显著。研究科学评价了工程生态效益,也为动态监测和分析河流生态状况,开展定量生态管理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服务功能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本文运用Costanza等人的理论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货币化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 291.74亿元,为当年流域GDP(1 885.42亿元)的1.216倍。进而对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分布、不同生态类型服务功能的价值贡献以及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巢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不足,而治理富营养化是提升巢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支付卡式(PC)条件价值法(CVM)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郑州市进行问卷调查,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受水区居民使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和水量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在302个有效样本中,受水区居民具有正支付意愿的比例为84.44%,其中89.8%的居民支付意愿值为10元/月及以下。根据两类WTP评估方法得出的郑州市居民支付意愿为5~8.09元/月。居民异质性是支付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和偏好的影响显著;从居民对水源产权的认知看,受访者默认拥有清洁水源使用权,支付意愿决策具有较强的自利动机;从居民支付意愿决策背景看,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了居民的效用水平,从而改变了居民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应建立生态服务使用方直接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受水区居民真实支付意愿对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9.
略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属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其补偿方式有着复杂的多样性,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和补偿主体多元化机制,强化和完善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实行水源区生态标志制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按照"资产—生产"评估框架开展森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评估,并从自然财富、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价值分配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峡县森林资产总价值为140.16亿元,其中立木资产价值林地资产价值生态资产价值;生产总价值为192.04亿元,其中生态服务价值产品价值社会服务价值,而在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中,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调节气温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净化环境价值农业防护价值景观游憩价值。综合分析,西峡县人均拥有森林自然财富31 655.80元;森林年生产价值相当于当年GDP的103.25%;森林年生产中34.38%为林业部门受益,65.62%为非林业领域受益;森林年生产价值中35.07%为当地受益,32.17%为省内受益,32.77%为全球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