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准确测度是各省制定物流业减排策略的基础。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结合环境DEA技术,构建Super-PEBM模型对我国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省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东、西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相差较大,但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定量识别并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精细地刻画2003—2011年国内外复杂背景下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向西移动,且空间扩张的趋势;国内市场的聚集经济作用在增强;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省北部主要城市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减弱,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全国经济空间格局变化时序波动相吻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绿色建筑面积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异指数、自然断裂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建筑面积的时空演化,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绿色建筑面积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机制。结论如下:(1)绿色建筑面积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2)我国绿色建筑面积的演化以路径依赖型为主,处于低水平区和中低水平区的省域数量较多;(3)绿色建筑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低低聚集状态为主,形成以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苏为核心,向相邻省域扩散的高值热点区域,低值冷点区域则呈向西北扩散趋势;(4)绿色建筑面积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核心驱动、人口直接驱动、政策外部驱动、自然基础驱动和市场内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地学视角下的中国县级行政区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县级行政区重心变化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向西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分地区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区重心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方地区其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则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即封建社会以前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县级行政区在整个研究区以及分区均表现出不断分散趋势,从县级行政区分布的主方向来看,全国及北方地区主要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分别呈现出西北—东南以及偏南—偏北格局;3从县级行政区空间密度格局来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在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总体下降,但新中国以后略有上升,东南—西北方向各朝县级行政区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最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相似文献   

6.
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深入研究了我国国土生态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2015年全国生态空间总面积为73 237.0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6.28%。按一级生态空间划分,全国生态空间结构主要以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为主。(2)我国国土生态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较为显著,并且分布十分不均衡。研究时段内各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转角θ变动较小,重心迁移不明显,表明我国国土生态空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研究结论:应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均衡性实行差异化的国土生态空间优化管控政策,划定"三类空间、三条红线",构建统一、协调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杜蓉  柳思维  蔡荣 《经济问题》2023,(8):92-102
确保粮食安全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考察中国粮食产量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现象,粮食生产逐步向东北、华中和华东地区集中,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南退北进”的演进趋势;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部分省区市的粮食生产空间溢出存在“涟漪效应”和“规模效应”;城镇化发展、化肥投入、机械投入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均对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规划进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邮政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服务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邮政业相关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学模型,探讨了中国邮政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20年中国邮政业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中国邮政业在偏东北-偏西南方向的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偏东南-偏西北方向的空间分布趋于极化;(3)中国邮政业在全域空间上主要呈现较弱负相关,在局部空间上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等地区;(4)产业结构是影响邮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水平、政府政策、人民生活、交通运输是影响邮政业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创新环境减缓了邮政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时“倒U型”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对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史前至先秦时期、明朝至近代以来这两个时间段之内。2随着历史演进,湖北省新增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距离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移动方向呈现出先向南、再向东移动的趋势,与湖北省历史发展轨迹较为一致。3不同历史时期,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类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均属于集聚型。4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化逐渐由"多核聚散"演变为"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从以襄阳、荆州、鄂—黄为中心的聚散分布格局发展到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北省份移动。(2)碳排放热点区主要聚集于华北、长三角、河南、山东等地,冷点聚集程度逐年下降。(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及固定资产投资是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产业结构的解释力度最小,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空间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4)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的高值区,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提高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助于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本文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出发,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运用网络N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三个子阶段的效率值,并通过标准差椭圆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协调度发展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协调发展情况。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总效率及子阶段效率均呈现出良好的波动上升态势,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环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标准差椭圆重心“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逐步弱化,省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商业化阶段略有增加,区域间差异是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协调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浙江、湖南等经济发达的省市,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贵州、青海及黑龙江等。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经济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脆弱性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脆弱性理论框架下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拓展了脆弱性研究的新视角。根据脆弱性理论中VSD评价模型,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自然—资源—环境子系统中选取经济敏感性指标22个,经济适应性指标25个,运用熵值法、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空间差异分析方法,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省域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经济脆弱性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省域经济脆弱性较高,经济脆弱性波动幅度大;省域经济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省域经济脆弱性类型显著增加。(2)经济脆弱性的区域之间差异逐渐增大,区域内部差异是经济脆弱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区域不平衡突出且有加强的空间格局特征,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处于减弱的空间格局特征。(3)经济脆弱性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特征,2011年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离趋异加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多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6):97-106
基于2005—2018年A级物流企业数据,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ESDA等多种GIS分析方法,对中国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形成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物流企业规模呈显著增加趋势,不同等级之间发展程度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较高、较低等级占比较小,而中间等级占比较大。(2)从全国尺度来看,物流企业整体上呈现出"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分布态势,不同等级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较高等级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相对集中性和地域性。(3)从地带尺度来看,物流企业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大体上保持一致,呈现出东中西依次减少的"梯度化"分布特征,沿海高于内陆、南方远高于北方,分别形成"3∶2"和"4∶1"的比例关系。(4)从省域尺度来看,物流企业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冷热点格局的"梯度化"特征较为明显。(5)从市域尺度来看,物流企业集中分布于Ⅱ型和Ⅰ型大城市,合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热点区集中于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6)物流企业分布是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工业水平、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随着尺度的增大影响因素与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加工产业链的泛长三角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中下游的加工企业追逐低成本及面向消费市场,空间格局较显著,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主要以扩散式转移为主,除服装环节外均有发生,而集聚式转入仅包括化学纤维、成品制造、服装等加工环节。  相似文献   

18.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重视创新风险引发的投资损失,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高地以及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科技强区建设、金融体系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结合Undesirable-SBM模型、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对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剖析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趋同演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科技金融效率均低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表明忽略创新风险会高估科技金融效率水平;(2)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均以武汉城市为重心且未发生迁移,城市科技金融效率"西北—东南"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扩张;(3)城市科技金融效率偏向上转移,演变路径受原有状态影响较大,且较难实现跨越式升迁;(4)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显示,邻域类型对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即转移方向与邻近城市类型基本保持一致,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拉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