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丽 《技术经济》2016,(11):28-35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算了2009—2013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整体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所有省份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且变化平稳,但考察期内不同省份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并呈现出显著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逐年上升,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有所波动,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度不高;耦合协调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市域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滞后型,研究时段后期,个别城市转为生态环境滞后型。(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调控能力对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5年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海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却出现波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海南省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海南今后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引擎,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前列。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渐突出,具体表现为城市承载力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机制体制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不管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态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省内南北地区差异显著。通过总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包括科学规划和管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减少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地方政府官员考核制度、财政制度在内的各项机制体制,以此打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障碍等。综合施策,促进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内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也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和生态保护协调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浙江省鄞县为例,研究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农村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主要生态问题,并在剖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引入物理学的耦合理论诠释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构建外资研发系统与自主创新系统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的外资研发系统与自主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评。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综合发展水平的类型可分为同步型、外资研发超前型和自主创新超前型,其中以同步型居多;大部分省域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耦合协调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但总体表现出稳定提升态势,东部省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省域2006—2014年保费收入,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潜力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发展类型;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保险业市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两极化特征;随着保险市场日益成熟,中国保险业市场发展出现三个高值区:北京—上海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极化现象也在逐渐弱化。(2)各省份之间的发展潜力差异较大,其中,保险业市场发展潜力明显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以及新疆、四川等地。(3)保险业市场发展处于"低水平—高潜力"的省份空间分布较分散,且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而处于"高水平—低潜力"的省份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4)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等对保险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业发展水平等对保险业发展潜力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为典型样本,运用2013—2019年的相关数据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衡量指标体系,测度“一带一路”省域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基于GIS探求各省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研究区域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华东地区常年处于高位,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增幅较大,同时,随着各地区相关政策的落地,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有所降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大多为绿色金融滞后型,深入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引导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提升科技与金融的耦合效率是当下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基于网络DEA方法对1996—2014年中国省域科技与金融的耦合效率进行了科学测算,并利用空间计量和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对其空间集聚、动态演进的趋势及区域异质性进行了分析,且实证检验了政府主体、制度环境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与金融耦合效率整体逐步改善,但区域间与区域内的非均衡性较为明显;省域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高值空间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浙江、江苏等为核心的东部省份,但2010年以后以重庆、四川等为核心的高值空间集聚区也逐步形成,低值空间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西部部分省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下中国科技与金融耦合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制度环境对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对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用脱钩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相互关系的时空演变分析,研究了2008—2016年中T1、T2、T3和T4四个时期的中国及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程度,试图揭示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具体结果如下:(1)T1时期、T2时期,以强脱钩为主,脱钩类型以绝对脱钩为主。(2)T3时期,以衰退性脱钩为主。(3)T4时期,以扩张性负脱钩为主,脱钩类型以耦合类型为主,脱钩类型的省份均质性与地域空间连续性显著。(4)脱钩程度的整体差异较小,但地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中国31个省域2003—2017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耦合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而协调度先上升后波动下降。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看,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低,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海南、重庆和陕西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及西藏、青海具有较低耦合水平和较高协调水平,其余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耦合水平和较低协调水平。从三系统发展类型看,中部地区、除重庆外的西部地区与河北省属于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基本协调发展地区,其余省份均属于超过生态环境承载阈值。  相似文献   

18.
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与乡村文化指数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跃文  曹巍  陈国生  刘小凤  彭文武 《经济地理》2020,40(7):158-165,183
通过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关系,最终根据2016年中国5种乡村文化子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子指标,计算得出各省市的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而计算出各自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各自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乡村文化发展指数低于农业现代化指数,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全国主要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较高的耦合关系,但是个别地区的协调度和耦合度较低;这两个系统的发展程度与经济总体发达程度空间分布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即东部地区各种指数较高,而西部各种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
构建了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5年东部12个省份的区域物流业与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揭示了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省份两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物流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物流业波动性较大,2012年后城镇化滞后物流业发展已成主流趋势。另外,目前只有上海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北京等7个省份为初级协调,其余4个省份仍处失调阶段,空间分布呈"集中—分布—集聚"状态,总体协调程度不理想,仍需进一步调整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