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结合天津市发展实际,从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天津市1998-2014年间土地承载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17年来土地承载力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城市化发展较为协调,但也出现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耕地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PVAR模型,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实证解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土地潜在综合承载力的挖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加和结构优化;(2)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波动均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3)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再向勉强协调,然后向中度协调过渡。 相似文献
3.
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安徽经济增长水平,货物周转量代表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Logistic模型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物流是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安徽经济增长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域物流对安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者没有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5.
6.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安徽经济增长水平,货物周转量代表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Logistic模型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物流是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安徽经济增长对区域物流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域物流对安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者没有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江苏地区为例,梳理了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文献,通过数据收集,构建计量模型,检验了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针对江苏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内外现代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如果能够相互协调,协同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该文阐述了区域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作用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与配置的反作用,并提出了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以中国山东省为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各要素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要素流动性的强弱及要素流动成本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综合承载力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约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资源、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功效系数法测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前的承栽力和承栽压力,并通过构建承压度这一指标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测定结果显示:广西、贵州和宁夏这几个省区的承压度较高,应该作为优化开发区;上海、江苏、天津等省市的承压度小于1,应该作为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12.
对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建国以来全国及各省区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描述,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并采用国际上流行的Panel data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6,(1)
通过选取北京市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交通综合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标分析法对北京市2007~2012年的交通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交通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显著;区域交通承载力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公共交通承载力引领交通综合承载力的能力有限。继而从中心区功能疏解、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发展个性化公共交通、征收拥堵费以及动静交通平衡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旅游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容量存在的必要性.旅游资源具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价值属性导致旅游开发的公共福利与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必然矛盾,旅游资源具有的准公共资源属性特征导致其开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 diseconomics)特征,在没有有效管理工具干预的前提下,必将陷入"公地悲剧" (commons)的泥淖之中.为了达到旅游开发的公共福利与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避免"公地悲剧"的产生,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十分必要,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旅游容量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理论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物质资本、知识因素和人力资本,而且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具有主导性的决定因素,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竞争优势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