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师》2017,(12)
城市作为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地,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越来越沉重。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经济活动及社会的主要参加者,其行为态度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觑。文章从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城市居民对其消费行为对生态影响的责任意识较弱;其次,价格过高成为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的障碍;再次,收支结构不合理,食品支出仍占主流;最后,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已有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根据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城市居民个人四个角度提出应对意见。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一种良性发展可持续的并且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有效的社区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区参与能够在环境教育、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和能源节约、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做出努力,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3.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态文明却使公众陷入新的发展困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时刻处于力不从心状态,而生态文明构建当中,所发挥的职能相对有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政府管理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政府只有客观审视自身功能,从根本上优化管理途径,才能构建起与生态文明建设步调相一致的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4.
5.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完善生态利益表达机制;要引导公众发挥主体意识,参与生产过程各环节;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要培育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多方位、多领域、多渠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公众合力,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区域这一空间尺度上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为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适应区域发展条件和特点,主要依靠特定生产要素,并在相关保障措施的支持下,谋求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区域尺度的生态文明则是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以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这就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论文以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尺度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分析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思路。论文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发展理念的更新、全方位的创新以及通过统筹兼顾协调利益关系等乃是基于生态文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总量在我国也位于前列,随着河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生态问题日益显著,比如,农业生产污染以及农业资源的短缺等问题,其农业发展不容乐观.本文从河南省农业经济现状出发,找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过去农业发展的老路,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增强河南省的农业实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河北省生态可持续能力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河北省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河北省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223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278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69553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出现了生态赤字,其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弱可持续特征。  相似文献   

9.
生态理性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现代理性导致生态异化、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具有反生态性.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系统性、价值性、和谐性,这是生态理性的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与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人,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对文献的集成式梳理和归纳,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的构建模式、表征内容、实证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提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应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界定,另一方面应在指标设置、处理方法、应用范围等方面注重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1.
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采购和消费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最直接的影响和引导。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而消费观念的转变又具体反映在人们的商品采购和消费行为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色采购和消费。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理念,提出企业的生态文明成本,在建立企业、员工、自然、社会"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与员工、自然和社会的生态文明成本体系,通过该成本体系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生态化、企业与自然关系生态化、企业与社会关系生态化。该套成本体系从员工、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识别,弥补环境成本仅重点关注企业与自然之间成本、费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及其具体实施,扮演着主导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提高其建设水平,政府应谨遵守合法原则、三公原则、环境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其行为要时刻以生态和绿色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做公众的表率为载体,通过积极转变政府现有职能(尤其是强化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职能)、积极提高政府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生态素养、积极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方针等途径,从而通过优化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素养和水平,进而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稀缺价值,有效克服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夯实制度基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包括制度的建立,也包括制度的完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能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和最佳结合的生态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法律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中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虽然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园区建设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因素.企业如何给自身发展进行定位.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矛盾的剖析,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的具体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入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发现:绿色发展模式下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向增长,反映出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滞效应;从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结构性特点,2010年是重要转折点,海洋经济表现出显著结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经济增长阻滞作用呈现减弱趋势。这充分印证了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战略的改革成效,但距离促进海洋经济绿色生产率增长仍有很大差距,今后需要将生态文明规划、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规范有机结合,最大规模地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赢效应。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赣南、赣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赣中和西北地区相对领先,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由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1991-1995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量过少,且区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其次,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滞后以及造成的后果等方面来论证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最后,提出: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加强环保教育投入,加大对水土保持支持力度等措施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