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地理》2017,(11)
利用197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从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银行贷款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方面,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我国省域不同资本的时空演化过程,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东中西三大不同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各区域资本规模持续增大,不同板块间的差距显著,东部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中西部地区;(2)各省域资本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域即资本活跃区集中于山东等沿海省份,较高值区域以中东部省份为主,中值区域呈零星分布,低值区域以西藏等省份为主;(3)相邻省域表现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演化格局较稳定,热点区逐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延伸,冷点区(西藏、青海等省份)变动不大;(4)东部地区各资本与区域经济水平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中西部因资本形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显著,未能形成稳定关系,且银行贷款资金的贡献较大,其他资本的作用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
资本形成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固定资产投资是资本形成的基础 ,通过对其五个组成部分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并就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近年来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为主线,对区域中资本的流动进行分类,然后归纳了国外学者对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并就相关研究的方法及主要结论做了梳理。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分析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运用1992~2002年我国的分省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对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1992~1993年较差,之后逐渐增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向总体上是流向增长较慢的省份。国内资本的这种流向以及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各省之间的GDP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2016,(5)
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定量测算我国省域、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上,1978—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对东部省份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中西部省份以第二产业变动为主,西部省份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度更高。22000—2012年,无论是城市群尺度还是城市尺度,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对经济增长呈现相似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经济总量变化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引起的,且第二产业稍高于第三产业。在地区差异上,第一产业引起的GDP总量变化,中部大于东、西部,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95,自引:7,他引:29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 ,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的研究普遍忽视了自然资源的贡献。随着自然资本的耗竭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将由人造资本转向自然资本。技术进步必须从节约人造资本转向节约自然资本 ,只有技术进步能够充分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率 ,经济增长才会持续下去。当技术进步提高自然资本生产率的机会已经耗尽时 ,经济增长将停止 ,进入稳态。 相似文献
9.
10.
11.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打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黑箱,选取2010年内地31个省市的15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区域市场环境三大公共因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1978-2002年我国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文中作者建立了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了公共资本的产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on检验法估计了公共资本和产出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在0.4左右,公共资本与GDP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当发展中国家的储蓄不足以支撑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投资,即出现储蓄—投资缺口时,可以通过国际资本流入加以弥补,并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国际资本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储蓄供给,储蓄转化为投资机制(融资机制)和投资需求这三个环节的作用机制,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储蓄供给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主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和消费来影响国内储蓄。当资本流入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其对消费的影响时,表明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具有促进作用,即资本流入可以增加国内储…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低,专业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地区必须增加人力资本储备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吸引人力资源流入。同时,东北三省应共同进行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本投资合作,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税收些入与GDP的总量、增量,以及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虽然总量上的相关性都很强,但是增量相关性却很弱,影响税收收入增量变化的其他因素占比较大的份额。中国东部经济增长率普遍快于中西部地区,但税收收入增长率却正好相反,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是非同步的,或者说是逆向变动的。这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湖北省1995—2006年的样板数据为对象探索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区域智力资本每提高1%湖北经济增长水平则提高0.754%,区域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即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对湖北经济增长水平的贡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区域智力资本及其要素与湖北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均衡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区域智力资本及其要素对湖北经济增长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突出。此项研究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并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在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变量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得出了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主流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简要评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要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机制有流动性支持、风险分散、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企业的控制与监督。同时,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形成健全、多层次的投资体制、通过资隙配置和促进技术创新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及通过影响私人储蓄意愿,通过改变边际消费倾向膨响私人储蓄率等路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单一性,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些先天性的体制缺陷,如行政特征明显,市场缺乏微观效率、证券市场股权割裂等,导致市场在发展与完善中对初始目标极强依赖。尽管如此,本文经验研究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