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碳锁定"是阻碍低碳技术扩散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制度因素是碳锁定形成的重要导因,因此从制度层面解释碳锁定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探寻碳解锁的根本路径。文章从行动者网络、规则体系和社会嵌入三个方面分析"碳锁定"的制度化机理。研究表明:碳基技术体制的行动者群体内部的趋同压力,以及不同技术行动者群体之间的协调压力可能阻碍碳基技术的低碳化替代;规则体系是碳基技术体制最"深层次的结构",会对碳基技术经济实践产生认知性锁定效应;"社会嵌入"机制会导致碳基技术体制与其相互嵌套的社会系统产生互补性,进而强化"碳锁定"。  相似文献   

2.
碳锁定效应是经济被锁定在以碳基技术为主体的技术体系之中,它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技术、组织、社会制度等。文章分析了碳锁定效应的作用机制,从技术层面、技术制度综合作用、正向反馈机制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碳解锁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通过成本收益核算,以经济的方式解锁;第二,根据其形成原因,从技术制度角度解锁;第三,从受众角度,通过利益主体广泛、深入参与的方式解锁;第四,通过突发性事件刺激的方式解锁。研究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一是区分好的锁定与坏的锁定,把握"锁定红利";二是碳锁定是"技术—制度—偏好"共同作用造成的,其解锁过程需要全部主体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4.
对技术种群缝隙竞争演化模型的分析表明,在“碳锁定”背景下,低碳技术在主流市场会遭遇碳基技术体制的排挤,缝隙市场能为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受保护的空间,为实现“碳解锁”创造条件。缝隙创新分为竞争性缝隙创新和互补性缝隙创新两类,相应地,“碳解锁”缝隙创新战略分为替代战略和兼容战略。二者实现“碳解锁”的路径和方式不同,替代战略包括竞争性缝隙形成、缝隙积累与分叉、体制替代3个阶段,兼容战略包括互补性缝隙形成、体制兼容和体制低碳化转型3个阶段。在“碳解锁”路径选择时需权衡这两种战略的利弊。  相似文献   

5.
全国大范围城市频繁持续遭遇雾霾天气日益引发社会对碳锁定的广泛关注,识别碳锁定风险并提出有效的碳解锁路径,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碳锁定诱发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对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碳锁定的风险进行量化,其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Bootstrap-DEA方法纠偏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最后采取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碳锁定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且有效化解了碳锁定风险,市场化改革降低碳锁定风险的贡献小于生产技术进步,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比重对碳锁定风险无显著影响,城镇化率显著加剧了碳锁定风险.提高城市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深化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和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均有利于实现城镇化的低碳解锁.  相似文献   

6.
从固定投入、技术、制度、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建碳锁定效应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模型),进而测度并实证分析中国碳锁定效应水平。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借助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为系统、全面地度量碳锁定效应;运用RAGA-PP模型有助于克服权重判定的主观性、早熟收敛等问题。主要研究结论为:除社会行为锁定程度不断加强外,中国的总碳锁定水平、技术锁定水平、制度锁定水平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东部省份碳锁定整体最弱,西部地区最强,而中部和西部各省份两极分化严重;提升低碳技术推广与运用成效,加大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碳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度等是碳解锁的首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我国能源需求、能源结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领域与碳锁定密切相关。鉴于此,文章梳理了我国碳锁定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碳锁定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缓和强化碳锁定的双重效应。为了防范"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碳锁定风险,应该将低碳发展理念作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核心原则,推动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明确各方低碳发展责任,构建碳锁定综合治理路径,并对建设项目进行碳金融鉴证、能源审计和碳审计。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制造的"低端锁定"困境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缩影。讨论了智能制造对民营企业制造"低端锁定"困境的突破机制及突破路径。前者根据"低端锁定"本质和成因论证了智能制造在打破"低端锁定"路径依赖本质的同时,也能解锁"低端锁定"的要素成因和产业成因;后者从企业内部技术与生产方式变革及外部政策支持两方面提出了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表明,扭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重要的社会结构原因.文章将我国的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拓展至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两个部门,将城镇化扭曲投影到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三个维度,构建"两部门?三维度"分析框架,采用典型化事实与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困境,并构建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矫正城镇化扭曲,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弱质问题表现为结构演进受阻和效率提升缓慢,我国的服务业滞后问题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保障消费能力不足.改善地方财税制度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地城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可以显著地降低农民工城镇化水平,在供给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可以显著地降低城市病水平,进而矫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矫正城镇化扭曲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问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产业价值链理论包含环线型、网络型、社会型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的价值链形态,产业价值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价值链。技术和市场是产业价值链实现高水平成长和演化发展的核心驱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应以马克思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区域价值链,依次培育三种不同形态的产业价值链,同时以强化"链内"技术创新和区域内循环市场为主导,培育均衡发展的驱动力,规避"政策依赖陷阱"和"双重低端锁定"的受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却相对缓慢,其原因在于“碳锁定”效应。“碳锁定”概念虽然抓住了碳基技术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却过分强调依靠外生力量打破“锁定”。初步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技术制度路径演化模型,指出“锁定”只是路径演化过程中暂时的均衡状态,还会出现路径的消解、突破和偏离。其中,路径偏离是技术制度的内生变化,是打破“锁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创新数量转移到创新质量上来。聚焦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锁定效应,运用DEA-SBM测度技术锁定效应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检验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寻找解锁技术锁定负效应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技术锁定效应显著抑制创新绩效提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模式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技术锁定负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自主创新投入可以深度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消极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发挥创新路径枢纽作用,表现为创新模式一体化的调节作用可以显著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另外,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创新能力不同未造成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差异。研究结论对于积极调控我国技术锁定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DL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涨落因素、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轨道转换成本,并加入风险因素,构建了技术轨道解锁模型,分析了不同的锁定情形。针对不同锁定情形,提出了帮助企业解除轨道锁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偏差不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治理机制的实施,且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治理工具效率低下。政府可通过向公众、企业、市场分权来培育减碳利益集团,减碳利益集团主导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借助社会力量构建以"碳减排"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推动以"碳基能源"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向以"减碳技术"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路径依赖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浙江移动"三直"模式创新事件及2001—2011年期间的渠道模式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从单一事件的视角来看,管理创新经历了"旧模式锁定识别—新模式创新—新模式自我强化"的过程,跨越了新旧两种管理模式;从组织管理模式长期演变的视角来看,管理创新是实现新旧管理模式反复更替及管理效益提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锁定效应与解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八种锁定效应,指出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多种主观性、客观性因素长期锁定的综合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七种解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西方规制经济学中政府理论所经历的从"无形之手"(Invisible Hand)、"扶持之手"(Helping Hand)到"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的三个理论角度出发,对金融监管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欧美金融监管体制三种理论模式即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模式,分析归纳了欧美目前运行的四种主要监管体制模式:法国式分业监管模式、英德式统一监管模式、荷意式目标型监管模式、美国式多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民营企业制造的“低端锁定”困境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缩影。讨论了智能制造对民营企业制造“低端锁定”困境的突破机制及突破路径。前者根据“低端锁定”本质和成因论证了智能制造在打破“低端锁定”路径依赖本质的同时,也能解锁“低端锁定”的要素成因和产业成因;后者从企业内部技术与生产方式变革及外部政策支持两方面提出了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部区域发展情景上的异质性特征,使其在碳减排和绿色治理领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为全面评估不同区域情景下的碳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界定"碳压力"概念,对省域层面的碳压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重心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结果显示,中国整体上处于严重"碳超载"状态,且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不均衡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特征;同时碳压力重心在经济重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对上述观察结果系统慎思的基础上,借助"碳锁定"和"产业碳锁定"的理论解释框架,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类典型区域出发,分别提出不同锁定情景下的绿色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潜藏技术锁定风险,基于多元数字化视角,探究政府环境管制是否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管制总体上遏制技术锁定效应,并且该影响遵循“有力遏制—遏制效果衰减”这一非线性变化轨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技术锁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制度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装备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成立,但数字化应用可能受技术扩散的时滞影响而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