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为调查点,针对“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地方行政机构的支持。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构,属于基层的政策执行者,是造福地方百姓的基层部门。就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撤点并校"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尽管各地具体开展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是均已完成学校的撤并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笔者通过列举政策所取得的效益性和负效益性,权衡"撤点并校"的政策效果,并简要阐述对"撤点并校"政策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11)
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出台了撤点并校政策。此政策虽未一直执行,但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此背景,提出问题调查的假设:"撤点并校"下的学生较"非撤点并校"下的学生性格更活泼,接受新鲜事物更强。以A市Z镇学校为调查对象,向小学生共发出145份问卷,其中120份成功采纳。最终,根据数据,经过SPSS 17.0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撤点组"下的学生和"非撤点组"下的学生在"活泼"程度和"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上没有差别。第二,撤点并校政策对学生的"活泼程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撤点并校、基础教育供给和农村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农村地区学校数量减少过半,还未有研究就该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进行系统且严谨的评估.本文基于CHES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的方法廓清撤点并校政策对个体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撤点并校使得个体受教育时间平均下降了0.74年,但并未显著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下降了18%.对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发现撤点并校增加了个体通勤距离,提高了附近建立寄宿制小学的概率.建立寄宿制小学的地区,通勤距离增加不会减少个体学习时间,个体教育未受到撤点并校明显的冲击;未建立寄宿制小学的地区,个体学习时间因通勤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少,个体教育受政策影响下降1.19年.笔者认为,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后是否建立寄宿制小学,是个体人力资本是否受到政策影响的关键所在.成本收益分析发现,撤点并校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可能节省的教育经费开支,这说明政策的实施既有违公平也没实现效率改进.  相似文献   

6.
梁超  王素素 《经济研究》2020,55(9):138-154
城市化过程中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对人力资本影响的科学评估。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实证考察了2001年开始的撤点并校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文章利用地区间政策力度差异和样本出生队列信息构造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研究发现:第一,撤点并校显著促进了农村儿童的长期人力资本积累,表现为获取高中教育的概率明显增加。第二,基于CHARLS数据区分"撤点"和"并校"村居,发现"并校"促进农村儿童获取高中教育,"撤点"则对部分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存在负面冲击。第三,撤点并校带来生均教育支出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下降,对教育财政绩效存在一定的改善效应。本文从长期视角揭示撤点并校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为城市化中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公共品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之一,担负着地方政策目标完成的重要责任.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行为的规范化途径,对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地方政府视角,发现其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撤点并校的行为动机受到诸多质疑。本文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比重的角度,利用1996—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于固定效应模型、Driscoll and Kraay(1998)方法以及工具变量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撤点并校在实施过程中受地方政府自利性影响,小学撤并伴随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重的显著下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之机挤占并压缩了教育财政所占比例。本文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实施教育财政适当集权。  相似文献   

9.
江涛 《财经研究》2020,(11):123-137
近年来,撤点并校政策导致全国各地的小学数量大幅减少,这可能会引起养育成本上升,从而抑制生育需求。文章利用撤点并校政策在各地的执行强度差异,将CHIP2013年农村住户数据与2000-2012年小学相关数据进行匹配,使用截面双重差分和工具变量方法,分析撤点并校政策抑制生育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在家庭层面,如果小学数量下降比例超过在校小学生下降比例0.5,则受影响家庭的子女数量将平均下降0.43人左右;在地区层面,当撤并系数平均每年降低0.03时,撤点并校政策可以解释地区出生率下降幅度的13%左右。进一步看,在人口密集度较高地区,撤点并校政策通过生师比上升对生育的抑制效应被进一步"放大";而在道路铺装面积较高的地区,撤点并校政策通过生校比上升对生育的抑制效应被部分"抵消"。因此,政府一方面应改善小学义务教育的可及性问题,"压缩"学生就学的时间和距离;另一方面要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和降低班级规模,降低家庭对教育资源的竞争力度,减少义务教育成本,进而"释放"生育需求。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融资具有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在中央继续推行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下,政府融资具有其他政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邯郸市政府与财政部门在发展地方融资,探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行政公务费用支出过大;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低下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更新公共服务观念,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扩大公共服务透明度,实行公共服务外包等途径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描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凸现与加剧,认为这种政策博弈的制度性根源是市场取向的分权制以及以GDP为核心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制度性根源对政策博弈具有传导机制.这种政府博弈的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央政府政策的更加合理、完善,而消极影响则是中央政府调控能力大打折扣、中央政府遭遇信任危机和扰乱市场秩序.治理途径则在于建立新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采取消除政策博弈的措施,即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建立居民的退出与呼吁机制、构建更加合理的政绩观与指标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为分析起点,指出跨区域公共事务应寻求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通过对从"囚徒困境"到合作博弈的解析,分析了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可能性及其所要具备的条件.即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加强各方协商和信息交流.具体的制度设计重点是,创建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此外,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匹配程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构建了一个测度辖区公共服务供给匹配状况的检验模型,并利用中国1999—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及社会治安等6种公共服务的拥挤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拥挤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中国现有的公共服务提供量下,除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近似纯公共品的公共服务成本应完全由政府通过税收垫付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混合型公共服务其成本应根据其拥挤程度以及各自内部的"公共度",由政府通过差异化财政拨款和受益者付费分摊,社会保障等私人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应主要由受益居民负担;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努力增加拥挤性公共服务,特别是私人型公共服务的提供,以降低经济风险,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地方政府主导"产生的动因、两种不同类型"主导"及其相应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动因的行为选择机制及相关环境影响条件。指出几乎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主导对辖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应是改进相关环境影响条件,诱导地方政府供给更多的"综合型主导,"减少"片面型主导"的供给。  相似文献   

16.
17.
陈之举 《经济论坛》2004,(20):84-85
围绕是否应当赋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的问题,人们往往是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财政体制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原动力,而财政体制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又成为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的必要条件。按照这个思路,人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方政府要举债(包括发行债券)和怎么能够举债的问题。然而,单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上看,  相似文献   

18.
论地方政府举债——由财政政策两难困境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自1998年已连续5年出现大幅预算赤字,国债余额水平增长迅速,然而积极财政政策的使用并未命名国民经济恢复较快的增长速度,反而导致财政政策进入困境。本文着重论述了引入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基础建设的必要性:既可以满足政府支出规模扩大、支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要求,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保证地方政府举债的顺利进行,还必须进行下列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官员监督体制,适当规制地方债券的发行,建立偿债保障机制,规范企业税收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关系、明确各自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加入 WTO,使中国地方政府结构改革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一改革 ,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又要考虑历史的承继性 ,分步实施 ,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文章首先提出较为完整的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特尔菲法确定了各单项指标的权数和定性指标的标准值;最后在得出单项指标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确定评价总值,能够比较正确地评估地方政府信用状况。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